整合資源,搭建平臺,最終的目的是什么?
這一點,「化學加網」在創立之初已經很明確:如果說電商平臺,僅僅是構建了產品買賣關系,「化學加網」則希望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通過產學研資源整合,從本質上提升產品的質量。
「化學加網」日前宣布獲得了近千萬元Pre-A輪融資,資方為龍乾資本、上海速博化學科技等產業資本。本輪融資后,「化學加網」將擴建團隊,做深供應鏈,圍繞中小企業的真實痛點做資源整合。
談及創業初衷,化學加網創始人肖文華表示有兩點,一是盡可能縮短流通環節,讓產業鏈中各層次的企業能高效地買到性價比高的產品;二是優勢整合,讓該領域更多中小企業提高技術、改善工藝,真正生產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高品質化學產品。
產學研資源的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化學加網」2014年10月成立,2015年6月正式上線,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化學加網的第一步是為平臺獲取流量,以及品牌的塑造傳播。
首先,開通“化學加”公眾號,讓行業內的人了解化學加。目前,公眾號已積累了17.2萬粉絲。
第二,建立“CAS查詢數據庫”,讓用戶可以從千萬化學品中,快速查詢了解到某個化學品的相關信息,以及從哪里可以買到該產品。目前,該數據庫已經收錄了2000多萬個CAS號,6000多萬條百科數據。化學加網上已有會員企業發布的23萬多個在供產品,對應260多萬條不同規格供需。
第三,搭建產品供需撮合交易平臺,用戶可進行產品供需信息的自助發布,買賣雙方在這里可以進行去中間化的直接交易,也可以在線支付進行擔保交易。
公眾號、數據庫、撮合交易平臺,都共同的起到為平臺導流的作用。在有了一定精準流量和用戶積累之后,化學加網開始著手做“產學研整合平臺”。
所謂產學研整合,在肖文華看來,是要能最大限度的在化學家和企業家之間建立信任,從研發到量產的過程中,促進雙方的協同合作。化學加網定位化工醫藥日化領域的產學研資源整合平臺,希望作為一個“橋梁”,發揮平臺的協同效應,如大數據優勢、評判擔保功能等。
化學加網的核心盈利模式也正是基于此,盤活分散的科研資源,為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賦能,從企業生產的更好的化學產品中獲取銷售毛利分成、投資收益。此外,化學加網的盈利點還包括一些資源對接、并購服務傭金,或者一次性買賣的差價,以及廣告收入等。
不過,實際操作中,技術交易、項目整合,對單個企業來說是低頻行為。這就要求,平臺方面必須有大量的資源集聚,需求和交易才會活躍。因此,平臺的流量仍然是首要問題。
根據化學加網提供的數據,目前已積累公眾號粉絲17.2萬,網站企業會員4萬多家,個人會員3萬+,其中“化學加智庫”已聚集了近400位化學家、企業技術總監、總工程師。
另一個問題在于,科研眾包不能完全實現線上的閉環,需要線下專業團隊的服務,來實現技術轉化和項目整合。線下服務團隊既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工廠經驗,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產學研商業化思維,能夠深入理解資源供需方的真實需求。在這樣的場景下,如何讓對接流程相對的標準化,如何利用互聯網科技盡可能的去人工化,是平臺需要解決的難題。
關于資源的聚合以及客戶的黏性,肖文華告訴36氪,化學加網已經推出了股權設置方面的創新計劃:類似于股權眾籌的概念,推出一個持股平臺,將化學加網上的優質會員,吸納為小微股東合伙人。
“類似于VIP高級會員的概念”,肖文華舉例說,“假設化學加網作價為1.0億,10%的股權融50家中小企業,每家企業出資20萬元,擁有20萬股原始股。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僅是資金的聚攏,而且能體現每家企業的互補性,提高整體作戰能力。”
從自媒體切入做流量,做社群運營;到深入產業鏈,摸清產學研的需求,化學加網的目標始終是為了“做出更好的產品”。在這一點上,他們已經有了成功的案例(比如將某種復合阻燃劑升級應用在紡織類圣誕節工藝品中),未來預期在該模式下,做出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好產品。
36氪網頁截圖:
36氪文章鏈接:http://36kr.com/p/5113003.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