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門第,偏愛數理化
費維揚院士,1939年7月3日出生于上海市的一個書香門第,原籍浙江平湖。在費先生2歲時,父母將他送回老家浙江平湖。先生在這里度過了6年的童年時光。費維揚的父親是上海財經大學工業會計教授。幼年的費維揚受到良好的教養,父親教他讀唐詩,擅長二胡的叔叔教他操琴。
【虹口中學】
但是,費維揚1951年考入上海市虹口中學,他卻偏愛數學、物理和化學。1957年考入清華工程物理系,次年被分入工程物理系化學專業,搞放射化合物。1960年轉入工程化學系,專攻核化學工程穩定輕同位素分離。196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化學系后留校工作。1981年前往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化工系進修溶劑萃取工藝及設備。1983年回國后作為汪家鼎的主要助手,參與了汪家鼎主持的“傳質分離和化學反應工程基礎研究”國家重點項目。
醉心科研,成果突出
費維揚教授長期從事化工分離科學與技術,特別是溶劑萃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費維揚針對能源、資源和環保等國民經濟建設的迫切需要,在萃取等傳質設備的數學模型和性能強化等方面進行了創造性的研究,成果突出,在應用理論知識和計算機輔助設計方法解決工程技術難題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費維揚院士】
科研成果:
采用計算流體力學(CFD)模擬與先進測試技術(如LDV和DPIV等)相結合的方法,深入研究液-液兩相流的傳遞現象并對一些化工難題進行故障診斷,提出了多種改進分離設備性能的有效途徑。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開展了CO2捕集新技術的研究。
提出了從濃度的測量可靠地推算出可表征返混的返混系數的計算方法。
研究了多種萃取設備的數學模型和設計方法發明了多種強化萃取分離的填料和設備。
從教與科研多年來,費維揚院士及其科研團隊的多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級和部委級獎勵。
費維揚院士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專利創造發明金獎各一項,?。ú浚┘壙萍歼M步獎十四項,發明專利十項。其中,“內彎弧形筋片填料”該項發明獲1995年中國國家專利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頒發的中國專利創造發明金獎和第44屆布魯塞爾尤里卡世界發明博覽會特別金獎。
一路前行,德才兼備
2015年12月26日,費維揚捐資10萬到“汪家鼎勵學基金”,捐贈儀式在清華大學丙所舉行?!巴艏叶顚W基金”旨在弘揚和傳承汪家鼎先生的優秀品德和高尚精神,發揚清華大學“助困勵學、愛校育人”的精神和文化,激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奮學習,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化工人才。
【邱勇向費維揚院士頒發證書】
2017年9月22日,全國化工前沿及期刊建設高端論壇暨中國化工學會會刊[《化工學報》、《中國化學工程學報》(英)和《化工進展》]編委會會議在杭州之江飯店隆重召開。費維揚院士出席會議并致辭。
【會議現場】
2018年11月9日,重慶長壽經開區隆重舉行院士專家智庫簽約儀式,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中科院院士費維揚簽約入駐。費維揚院士在致辭中表示,希望充分發揮院士專家的科技研發引領作用,轉化先進科技成果,培養科技研發團隊,提升自主研發能力,為長壽經開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
【簽約儀式】
2018年12月15日,以“新化學、新材料、新思想”為主題的前沿化學與材料院士論壇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費維揚做了《加強化工研究、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主題報告。費院士闡述了應對氣候環境變化的重要性,并指出如何平衡好化學化工的發展與綠色低碳的目標是當今社會十分重要的課題。
【論壇現場】
2019年3月5日,由北京市科協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聯合主辦的“動力鋰電池回收”決策咨詢沙龍在北京綠地中心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費維揚指出,動力鋰電池回收事關環境污染,必須置于國家層面的高度予以關注。
【鋰電池回收】
2019年6月5日舉辦的京津冀節能技術改造與服務供需對接會,費維揚院士出席并講話。
【會議現場】
費維揚院士指出“要注重產學研政金結合,協同創新,推動工業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同時,遵循循環經濟的理念,建設智能產業園區,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延長產品鏈,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繼續致力于節能減排、清潔生產,最終推動整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頂天立地樹人
費維揚院士熱愛教育事業,一共指導了30余名博士生和碩士生,其中,2011年指導博士生周文戟的畢業論文《不確定性分析方法用于煤間接液化的評價研究》被評為清華大學校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費維揚院士還參編了《液-液萃取過程和設備》,《溶劑萃取手冊》,《石油化工設計手冊》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工卷》等著作和手冊。
【新大講堂】
費維揚院士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教育理念就是“頂天立地樹人”,這正是清華大學一直強調的科研理念。“生產力比較復雜,不使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一些詳細的基礎實驗的話,要解決問題不太容易。所謂頂天,就是你要和國際上最新的科技發展動向接軌;所謂立地,就是要接地氣,根據我們國家重大需求,根據工程的直接問題,來做工作;所謂樹人,這個過程是培養學生的過程,也是我們自己學習的過程?!?/p>
參考資料:
【1】微信公眾號紫荊慧谷(ID:gh_e582d3da860e)、清華大學新聞網、人民網、搜狐新聞、科學網,綠色化工,低碳發展——費維揚院士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