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藥學專業之路
潛心研究創新工作
侯雪梅是在新疆糖廠長大的。16歲那年,她考進了沈陽藥學院(現沈陽藥科大學),選擇藥學專業,單純是覺得“在實驗室里玩弄瓶瓶罐罐就能把工作做好,很神奇”。
那時的她不會想到,多年后,自己會參與研發出中國第一款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質子泵抑制劑,讓百萬患者用上了好藥。
侯雪梅帶領團隊,刻苦攻關,自主創新,歷時10多年研發出中國消化領域第一個1.1類專利新藥艾普拉唑,填補了國內空白。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8年艾普拉唑腸溶片全球首家上市,是中國新藥研發的里程碑,2014年獲選“國家重點新產品”。2017年艾普拉唑腸溶片新適應癥和注射用艾普拉唑鈉,成功獲批生產,是中國制藥取得的又一重大性突破。
專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出成績,這也是科學家侯雪梅的信念。“我們這個行業是要實實在在出成果的,只有各個領域都出成果,國家才能好。”
希望打破國際壟斷
向創新藥發起沖擊
1987年,侯雪梅大學畢業,來到了珠海麗珠醫藥集團工作,參與消化道藥物的研發。“上了年紀的人可能都對‘麗珠得樂給你歡樂’這個廣告詞很熟悉,當時是家喻戶曉。”侯雪梅說,剛畢業的她就參與了這款治療胃黏膜損傷藥物的研發,就這樣走上了消化道藥物的攻堅之路。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病,病程長,易反復。流行病學調查表明,人口中約有10%的人在其一生中患過該病。消化性潰瘍的臨床治療藥物以抑制胃酸分泌的質子泵抑制劑(PPIs)為主。2001年,艾普拉唑項目在麗珠立項,他們開始向1.1類專利新藥發起沖擊,希望研發一種新型的質子泵抑制劑。
侯雪梅說,患消化性潰瘍病的人很多,但當時用于治療這類疾病的拉唑類藥物都被國際制藥巨頭壟斷,價格非常高,國內的低水平仿制藥很多,但療效不理想。
“我們一直想進入這個領域,但又不想陷入低水平仿制的漩渦里,想走有所突破的道路。”她解釋說,仿制藥越做越多,為了生存,最后市場上就是在打價格戰。但質量是需要成本的,降價之后質量、藥效沒保證,受損的還是患者。
機緣巧合之下,侯雪梅加入了這個當時還是青苗一樣的項目組,擔任主要負責人。由于新藥研發需要的投入非常大,全公司反對聲一片。
“聽到別人嘀咕說‘這項目沒有前景’這種潑冷水的話,還是很沮喪的,但我覺得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創新藥、讓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放心藥。”侯雪梅當時只有這樣一個簡單的想法,沒有顧慮太多的后果。
多年風雨克服難關
通宵工作已成常態
“要做一個創新藥太難了,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一個新藥要做10年,但即使是做10年也是要風雨兼程,聞雞起舞的。”回首來時路,侯雪梅不無感慨,她總結這個過程是“大問題一直有,小問題天天有,有時候感覺已經走投無路了”。
艾普拉唑特別不穩定,怕光、濕、熱,有人說這么不穩定就別做了。執著的侯雪梅卻說,連雪糕都能從黑龍江運到南方,總能通過一些手段來讓藥物穩定。她們想出了用高密度加分子篩的瓶子來代替平常的鋁塑板包裝材料……就這樣,一步步地解決了一個個的難題。
“研發過程發現這個藥的療效很好,要做就要把它做上市。”抱著要把創新藥做成的信念,侯雪梅經常熬到深夜才下班回家,有時甚至半夜還在寫隔天的計劃,思考要做什么事情、問題怎么解決。
做艾普拉唑的人體實驗時,侯雪梅和團隊設計了嚴苛的方案。當時專家認為這樣的方案太難實現了,并不看好。但整個項目組非常重視,在他們眼中,越難越要克服。臨床試驗要求研發人員不能跟受試者接觸,侯雪梅只能遠遠地躲著看。藥物經過大量的動物實驗,證實在動物身上是安全的,但用在人身上,又是不一樣的劑量,她不知道進入人體之后有怎樣的反應。“好在我們的藥安全性非常好,看一切都很順利,心里的石頭才落了地。”
團隊成員通宵達旦工作的時候很多,不過在實驗室里做是一回事,產業化上市又是另外一回事,方方面面的問題多如牛毛。為了爭取最短時間獲得生產批文,有成員在短短兩天內穿梭在北京、西寧、西安、太原四個城市,橫跨大半個中國,對于團隊的支持與配合,她一直感念在心。
耗時四年獲批生產
實現最短臨床紀錄
執著和汗水終于換來了收獲。2006年,艾普拉唑完成三期臨床,2008年實現全球上市。2014年,根據醫藥界一家專業雜志的數據排名,從1985年至今前十大重磅1.1類新藥,從申請臨床到獲準生產的平均研發時間為7.5年,“艾普拉唑”僅耗時4年,實現了最短臨床紀錄。
2016年1月,憑借自主研發的中國消化領域第一個1.1類專利新藥,麗珠“原創新藥艾普拉唑的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侯雪梅代表團隊接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證書。
臨床試驗組長單位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評價:“艾普拉唑與目前在中國已經上市的PPIs(質子泵抑制劑)相比,強效抑酸,有效控制夜間酸突破;劑量最小;不同代謝型患者間療效無個體差異,安全性良好。”靠患者的好口碑,艾普拉唑已造福近千萬名的患者。
面對榮譽,侯雪梅說:“我只是把本職工作做好,沒想到能得到這么多榮譽,這體現了國家對創新藥的重視和對產品技術的認可,要感謝這個時代。”
醫療事業與每一個公民的健康息息相關。每年申請專利的有藥效的化合物有3萬多個,得到授權的只有1萬多個,而能上市的新藥一個手就數得過來。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項目的負責人,侯雪梅無疑很自豪。
記錄三十多本筆記
見證二十多年奮斗
侯雪梅成就的取得,和她的性格不無關系。她評價自己是一根筋,做起事來心無旁騖。對待科研,她非常認真,不能聽到“可能、好像、差不多、也許、不見得”這樣的詞匯,“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模棱兩可,要搞清楚具體的原因、數據,這決定了下一步怎么做,方向在哪里。”
做事有計劃,心中有數,也讓她面對紛繁的事物能胸有成竹。她謙虛地說,自己記性不太好,容易忘事,因此自從2000年開始擔任項目負責人之后,每天早晨起來都要記一下當天的工作計劃,做完了就打一個勾。記錄工作過程,哪些沒做完最遲隔天要做完,也會記一些計劃外的事。在她看來,這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列完清單,每天再忙碌也會有條不紊,發生過的事情也可以溯源。如今她已經攢了30多本筆記本。
“我是無意中發現已經記了這么多東西,任何事情乘上時間,就會變得很‘恐怖’。”這些筆記本記錄、見證了侯雪梅近二十年來的堅持和努力。
◆ 文章來源:廣東新快報社、麗珠醫藥微信公眾號 https://mp.weixin.qq.com/s/GZ32K1ACiLSwhgeqod3KHA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