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經問我,你從你父親那里繼承下了最寶貴的東西是什么?我回答說‘愛國’。父親生前曾說過,‘人必真有愛國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這句話支撐了我一生的追求。”
刻意和父親“分道揚鑣”
上世紀90年代,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田昭武當選國際電化學學會(ISE)副主席。
2016年,田昭武之子,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田中群當選國際電化學學會(ISE)主席,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當選ISE主席一職。
父子當選ISE副主席、主席,真可謂“虎父無犬子”。
20世紀80年代,全家合影(前排右起:田昭武,高秋輝;后排右起:田中維,田中群)
當年高考時,田中群的第一志愿并不是化學,而是計算機專業,他的分數也達到了錄取分數線,卻由于“鼻炎”問題遭到了退檔。這時,命運為他做了安排,田中群被第二志愿——廈門大學化學系錄取了。
進入大學后,一名正在廈大訪問的教授曾認真地告誡他:你一定不要選擇跟你父親一樣的研究領域,否則你一輩子會在他的陰影下。
三代人合影
田中群記住了這句話,盡管沒有徹底離開電化學領域,但他還是選擇了和父親不同的研究方向。正是因為有了院士父親,田中群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來證明自己,他必須做得更好,以證明他的成績是靠自己,而不是靠父親得來的。
盡管一直在“逃避”,田中群還是慢慢發現自己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和父親的諄諄教誨分不開。
田中群記得,初中時,他曾向父親請教一道數學題,父親卻回他:這個問題還要問我,你應該自己解決。從那之后,他再沒有向父親請教過問題。
多年以后,他才深刻理解到了父親當年的用意:不論遇到什么事,都要靠自己解決。英國留學時,田中群遇到語言、生活、科研等一系列難題,正是父親幫助他養成的獨立習慣讓他快速度過了不適應期,成為同專業研究生中最早獲得博士學位的。
除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田昭武忘我投入的精神,以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田中群。在之后的科研工作中,這些特質同樣也讓田中群受益匪淺。
來源:南方周末
“不迷失在細節中”
謝學錦,著名勘查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勘查地球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對于這樣的使命,謝學錦有些不自信,他對父親謝家榮說:“我是學化學的,一點不懂得地質,怎么去領導化探室?怎么能夠把工作做好呢?”
謝家榮說:“你應該發揮自己的化學所長”,“用不著到野外去具體認識什么東西,做地球化學工作不需要認識具體的巖石和礦物”。父親特別告誡他,不要迷失在細節中。
這次談話對謝學錦一生的工作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那句“不要迷失在細節中”影響了謝學錦的一生。
謝家榮全家照(1959年夏,北京)
1963-1964年,謝學錦根據其原生暈找礦方法的研究,出版了專著《地球化學巖石測量的理論基礎與工作方法》,該方法在全國掀起了利用原生暈找礦的高潮。
但謝學錦并不滿足于此。他認為,原生暈找礦法雖然成功了,但仍只是礦產勘查工作中一種輔助性的方法。他決心要把勘查地球化學從一門經驗或技術手段提高到戰略的高度,使其成為一套成體系的、戰略性的、可以指導全局的理論方法。
“吃別人咬過的饃是不香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文英,是國際公認的原尾蟲研究權威專家,是我國六足動物起源與演化研究的第一人、土壤動物學的奠基人、魚類寄生蟲和魚病研究的開拓者。
她的父親尹贊勛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我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和組織者之一,父女二人都在各自領域為我國的科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1979年,尹文英(最右)與父親(前排)在上海
在尹文英看來,父親一言一行的潛移默化對她的成長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她記憶中第一次見到父親是6歲那年,尹贊勛從法國留學回來的時候。兒時的尹文英一直處于放養狀態,沒有讀過任何書。尹贊勛主張男女平等,認為女孩子也應當和男孩子一樣去讀書,去開辟自己的前程,于是把尹文英送到了私塾讀書。
尹贊勛的工作經常變動,尹文英也就跟著輾轉各地。1931年,尹文英9歲那年,父親把她和母親接到北京。由于之前受的都是傳統的私塾教育,與北京的學校教育大不相同,尹文英有些功課趕不上,父親不僅經常鼓勵她,還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她。在父親的幫助下,尹文英終于慢慢追趕上了學習進度。
尹文英中學時代小照
當時,父親的同學或同事等學者經常到家中來訪或小聚,互相學習或討論,尹文英每次都會旁聽,雖然聽不懂,但她很喜歡這種“有學問”的氛圍。在那個戰爭年代,在父輩們執著于科學的思想影響下,尹文英立下了“科學救國”的志向。
尹贊勛還注重培養尹文英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初中時,只要周末和假日有時間,父親就帶尹文英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和認識各種植物、動物、礦物。得益于此,尹文英對大自然的興趣與日俱增,也為日后從事生物學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83年,尹文英與父親在北京
父親經常對尹文英說一句話:“吃別人咬過的饃是不香的”。尹文英初次聽到這句話不明白什么意思,后來才領悟父親所說的是創新的意義。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尹文英的科研之路,始終堅持創新、不斷突破:
31歲,她深入田間魚塘,用三年時間和團隊總結出對近20種魚病有效的治療和防治措施,為我國魚病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41歲,她從零開始接觸原尾蟲研究工作,50多年來,先后在中國發現、記述原尾蟲160多種,提出了原尾蟲系統發生的新概念,建立了原尾綱新的分類體系,實現了我國原尾蟲研究從0到1的突破,讓我國原尾蟲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63歲,她聯合近百位專家學者,完成我國三個氣候帶和七大地理區的土壤動物多樣性、變動規律及其在土壤物質循壞中的作用,以及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等研究,對我國土壤動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尹文英在觀察原尾蟲
在我國各個科研領域內都不乏文中這樣的科研“父子(女)兵”,他們用自身經歷證明著:“實踐是最好的言傳身教”。
父愛如山,這句經典的話永不過時,父親像一座山站在身后為我們遮風擋雨,指明方向,祝天下所有父親們節日快樂!
[1]《田昭武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訪談資料》,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
[2]新科院士田中群 八年“獨行”終成功[OL],海峽網,2005.12.17
[3]張立生.走向奧維耶多,謝學錦傳[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5.1.
[4]《尹文英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訪談資料》,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
[5]韋斗斗.尹文英:科研為伴,以蟲為友[J].科技創新與品牌,2019(09):21-23.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