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衛,西安交通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陜西省環境學會理事。研究方向包括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鋰電池材料與回收再利用等。曾先后獲得“西安交通大學優秀共產黨員”“西安交通大學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等。承擔國家重點課題及橫向課題多項。累計發表SCI論文200余篇,其中IF>10的文章達21篇,H因子35。授權發明專利13項,實現轉化9項。獲得陜西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一等獎和陜西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特等獎各1項。
丁書江,西安交通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化學學院院長。致力于高分子/無機物納米結構復合材料的設計,制備及其在電化學儲能(鋰/鈉離子電池、鋰硫電池、固態電池、燃料電池、鋰離子電池回收)、傳感器等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訊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等期刊上發表論文160余篇。是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他也積極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青年項目陜西省基金等多項。獲得了2016年陜西青年科技獎、2017年陜西省高等學??茖W技術獎一等獎等。
愛國創新 勇擔使命解難題
能源問題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全球性難題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將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能源存儲與轉換是實現碳中和的必經之路,也是實現電網削峰填谷、區域性和季節性能源例如風能等存儲的重要途徑。電池技術更新迭代的發展對更高能量密度、更安全電池體系提出了要求。
丁書江團隊針對這一問題,十年如一日進行科學研究。以科研創新立功,積極承擔使命。瞄準國家急需,敢于探索創新,取得突出成果。
求實奉獻,篳路藍縷啟山林。寒窗十載終結碩果,一朝學成報效祖國。丁書江于2011年6月毅然決定回到母校西安交通大學。辛勤耕耘,碩果累累。從無到有,日益壯大。
不忘師恩勇傳承,師生合作終有成。延衛是丁書江在交大的碩士導師,他嚴謹治學、勇擔使命、創新求實的態度,科研的啟蒙、培養和支持也讓丁書江受益終身。這種品質薪火相傳,在延衛、丁書江,以及丁書江和他的學生中默默傳承。
能源導向、融合創新,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延衛、丁書江及其團隊積極開展“跑五”工作,走進企業,提出方案,達成長期合作。丁書江團隊積極和多個校企合作項目簽約,簽約金額達1000余萬元,校企基地建設合作協議1900萬元。
進企業、實地考察求方案。2019年5月18日,“西安交大-全通新能源汽車動力研究院”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正式揭牌成立,雙方圍繞鋰離子電池回收利用和燃料電池開發等領域聯合開展了多項技術攻關。
延衛、丁書江與化學學院共建的西北首條退役鋰離子電池拆解預回收產線,可實現不同型號市售鋰離子電池無選擇性拆解破解回收,同時實現生產線三廢零排放。
延衛促成了云天化股份和西安交通大學能源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創新實驗室和信息中心的建立,共同致力于讓科研成果“上天入地”。
校企合作 深度交流解困境
丁書江經常說:“跑出去,走出去,用科研基礎、科學探究為企業面臨的科學問題提出解決思路,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的職責所在?!?/span>
丁書江團隊與中核陜鈾公司、寧德時代、福建藍海黑石等公司、山東京博控股有限公司、青島廣星石墨公司、寧夏天元錳業集團公司等形成長期合作。
丁書江及其團隊積極參加各類國內外論壇,與專家同行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丁書江團隊和諸多致力于發展新能源,提供新策略的團隊進行合作,開始了新的奮斗征程。
協同育人 傳道授業盡解惑
延衛非常注重人才培養。已培養畢業碩士生28人、博士生17人。其中,8人獲CSC資助出國聯合培養,7人獲國家獎學金,獲社會獎學金多人,2人獲校優秀博士論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9項、實用新型9項,專利成果轉讓11項。獲省級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科研成果1項。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3項、廳局級獎勵5項。
“學為人師,志同是友”,對于學生來說,丁書江是一個亦師亦友的人,他曾獲得西安交通大學“優秀導師”稱號。立德樹人、教人求真,勤勉敬業、俯身為師。丁書江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十分負責認真,針對不同的學生,能做到因材施教、躬親力行。
靜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動能點石成金,琢玉成器。延衛、丁書江團隊在能源領域的深耕和創新,激勵著學生們傳承薪火、不懈奮斗。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