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上,蔡立東宣讀了《關于聘請馬於光為吉林大學外聘杰出教授的決定》。張希為馬於光院士佩戴校徽,頒發聘任證書。
馬於光院士表示,從1981年進入吉林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求學,到1991年博士畢業留校工作,再到2012年前往華南理工大學任教,30余年的時間里,吉林大學“求實創新 勵志圖強”的校訓和吉大化學“獻身 創新 求實 協作”的學科精神早已深深融入自己的血脈之中,無論走到哪里,都從未忘記自己吉大人、吉大化學人的身份,非常感謝吉林大學長期以來的培養和教育。此次受聘吉林大學,心情十分激動,愿意盡自己所能,為學校和學院的學科發展、人才引進、文化傳承等作出應有貢獻。
呂中元向與會師生詳細介紹了馬於光院士的基本情況及研究方向,并對其受聘吉林大學外聘杰出教授到吉大化學開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表示衷心感謝和熱烈歡迎,學院將全方位保障馬於光院士在學院開展教學科研工作。
寧德寬表示,正值吉林大學化學學科創建七十年之際,馬於光院士的到來為吉林大學化學學科的發展注入了強大推進劑,在學校和學院的人才引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也必將助力吉林大學化學學科“雙一流”建設。
據悉,馬於光1963年出生于吉林長春,有機/高分子光電材料學家,現任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2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8月20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馬於光應邀做客吉林大學鼎新講座暨吉大化學七十年——科學與未來系列講座,以“有機半導體材料-兼談學科交叉”為題為吉林大學師生帶來一場精彩的學術講座。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出席并向馬於光院士頒發“吉大化學七十年——科學與未來系列講座”紀念牌。
講座中,馬於光院士首先回顧了有機半導體的發展歷史,舉例了導電高分子的研究是在化學和物理學家的共同推動下獲得了諾貝爾獎,首例高分子電致發光器件的論文也是化學和物理學家合作共同完成的,又結合馬於光院士自身的成長經歷,論述了學科交叉在當前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之后馬於光院士介紹了自己課題組的最新研究進展,包括利用電化學沉積獲得高分辨率顯示;提出熱激子的有機電致發光機理、開發高性能并廉價的有機發光材料;有機鐵磁半導體。最后給青年學者的研究提出建議:要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專長);要有同行認同的成果(信譽);要有不斷創新的能力(思維)。
在交流互動環節,馬於光院士耐心詳細地解答了院內外師生的問題,并對相關領域的發展作出展望。化學學院、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單位師生1000余人線上、線下參與講座。
本期講座嘉賓:
馬於光,華南理工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81年考入吉林大學化學系,先后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1年博士畢業后在吉林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專業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擔任吉林大學超分子結構與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教授、教授。1996-1997年擔任香港大學化學系研究助理,1999-2000年擔任英國劍橋大學化學系訪問學者。2002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2年擔任華南理工大學教授。2013年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6年作為學術帶頭人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資助。202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有機聚合物功能材料體系結構(化學、聚集態、電子)—性能(發光、激光、載流子遷移)的研究,發展了多種新概念材料體系、光物理過程的新認知、聚合物合成新方法。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9,第一完成人),教育部優秀科技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2008年,第一完成人)。擔任《科學通報》編委、《高分子學報》編委、《中國科學:化學》編委等。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