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妻熟女中文字幕av蜜芽,我我色综合,两女女百合互慰av赤裸无遮挡,脱了内裤掀起pg两边打肿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直播】1月7日 | EurJOC-常州大學2023有機化學學術研討會

來源:化學加網      2022-12-30
導讀:“EurJOC-常州大學2023有機化學學術研討會”由常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編輯部、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共同主辦,宗旨為促進有機化學的學術交流與繁榮發(fā)展。本次學術研討會將于2023年1月7日以線上方式舉行,研討會將邀請多位國內外有機化學領域的知名專家進行學術報告,交流分享最新學術成果,共同探討有機化學領域的趨勢和挑戰(zhàn),提升科研創(chuàng)新水平,促進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熱誠邀請有機化學相關領域的科研同仁和在讀研究生踴躍參加。

宣傳圖-小.jpg


會議簡介

 

“EurJOC-常州大學2023有機化學學術研討會常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編輯部、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共同主辦,宗旨為促進有機化學的學術交流與繁榮發(fā)展。本次學術研討會將于202317以線上方式舉行,研討會將邀請多位國內有機化學領域的知名專家進行學術報告,交流分享最新學術成果,共同探討有機化學領域的趨勢和挑戰(zhàn),提升科研創(chuàng)新水平,促進學科建設發(fā)展。熱誠邀請有機化學相關領域的科研同仁和在讀研究生踴躍參加。

 

會議主辦單位:

常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

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編輯部

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

 

會議時間:202317

會議日程

EurJOC-常州大學2023有機化學學術研討會

202317日(周六)

時間

報告人

報告題目

主持人

8:00-8:10

開幕致辭

石楓

8:10-8:30

陳俊婷

Wiley出版社

Publishing with Wiley Chemistry Journals — EurJOC

8:30-9:10

劉國生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

基于銅催化自由基接力的不對稱碳氫鍵轉化研究

9:10-9:50

陳弓

南開大學

基于簡單醛試劑的復雜多肽拓撲結構構建

孫江濤

9:50-10:30

周劍

華東師范大學

銅催化的疊氮和炔烴的不對稱環(huán)加成反應

10:30-11:10

池永貴

南洋理工大學、

貴州大學

NHC有機催化及功能分子構建:下一個里程

黃海

11:10-11:50

萬謙

華中科技大學

基于锍鹽的糖類藥物合成

中午

休息

1:30-2:10

羅三中

清華大學

仿生小分子催化:中間體調控策略

孫松

2:10-2:50

趙寶國

上海師范大學

基于維生素B6的仿生不對稱催化

2:50-3:30

肖文精

華中師范大學

可見光誘導的催化不對稱反應初探

陳銘

3:30-4:10

周永貴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基于輔酶NAD(P)H的仿生手性還原

4:10-4:50

黃漢民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一類新型環(huán)鈀活性中間體的發(fā)現及其導向的催化反應

郭文崗

4:50-5:30

張俊良

復旦大學

基于Sadphos的不對稱鈀催化研究

5:30-5:40

閉幕致辭

石楓


特邀嘉賓簡介


陳俊婷博士

Wiley出版社

image.png

陳俊婷博士2016年于南開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其間曾赴哈佛大學進行了一年的交流學習。隨后,她赴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煤炭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師從Tobias Ritter,她致力于發(fā)展新型的18F氟化標記方法和選擇性碳氫鍵官能團化。2020年完成博士學業(yè)后,她加入Wiley出版社,擔任ChemCatChem EurJOC的編輯,2021年擔任國際著名化學期刊Angewandte Chemie的編輯。

 

 

報告題目:Publishing with Wiley Chemistry Journals — EurJOC

報告摘要:A highly competitive research environment with increasingly limited research funding has created a “Publish or Perish” attitude among scientists who are judged on the quantity rather than quality of their research articles.

This presentation provides brief overviews of Wiley-VCH’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s, the crucial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research community will also be highlighted and acknowledged. A profile of in-house Wiley chemistry journals will be introduced, and some specific guidance and recent publication summaries about EurJOC (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will be discussed.

EurJOC shines a light on the global scientific efforts and pioneering researchers contributing to this fundamental field. We publish peer-reviewed innovative and sophisticate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encompassing broad-scale topics such as new synthetic methods, total synthesis, mechanistic studies, and bioorganic, physical-organic, and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We support the global 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ty in pioneer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ynthetic developments of this essential and still rapidly evolving discipline.


劉國生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image.png

劉國生,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金屬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課題組長。

1995年南京理工大學本科畢業(yè),1999年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碩士畢業(yè),2002年在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獲博士學位,隨后分別在美國的Lehigh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進行博士后研究;2007年作為中科院百人計劃回國,圍繞過渡金屬催化烯烴和烷烴的選擇性催化轉化展開獨立研究工作,以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核心學術期刊Science; Nature; 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atalysis;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共發(fā)表文章120余篇,授權中國專利8項。目前擔任《中國化學》期刊副主編。先后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資助(2012)、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優(yōu)秀教師獎(2016)、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2016)、上海市領軍人才(2017),國家萬人計劃(2017),中國化學會巴斯夫青年知識創(chuàng)新獎(2017)、洪堡基金“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Research Award”2019)和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2019)。

 

報告題目:基于銅催化自由基接力的不對稱碳氫鍵轉化研究

報告摘要:碳氫鍵的催化轉化是有機化學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內容,是合成重要有機分子簡潔高效的合成方法,也被廣泛應用于生物活性分子的后期修飾;但對于分子中化學性質相似的碳氫鍵,其反應的位點選擇性和不對稱轉化很難控制,是該領域的核心難點問題在眾多的方法中,自由基攫氫是碳氫鍵催化轉化的有效方法,但由于自由基的高活性,反應的選擇性很難控制。針對這些科學難題,如何發(fā)展新的策略來調控自由基反應的選擇性,并探索碳氫鍵的選擇性官能團化顯得非常重要。本次報告將探討如何利用金屬物種來研究這些問題,闡述金屬在自由基精準攫氫和自由基的不對稱轉化的調控機制,如何發(fā)展烴類分子碳氫鍵的高位點、高對映體選擇性催化轉化。


陳弓教授

南開大學

image.png

陳弓,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本科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化學系,2004年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獲得生物有機化學博士學位。2005-2008年,在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癥研究中心進行博士后工作。2008年起在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化學系獨立開展教學科研工作,2014年獲得終身(副)教授職位。2015年起,在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全職工作。2022年起,擔任 Organic Letters 雜志副主編。課題組主要從事復雜糖肽類化合物的有機合成及其化學生物學研究。獨立工作以來,在多種學術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先后獲得US-NSF CAREER獎、Amgen Young Investigator等獎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資助。

 

報告題目:基于簡單醛試劑的復雜多肽拓撲結構構建

報告摘要:Peptides have become a powerful platform for drug discovery, especially for biological targets that are difficult to modulate by conventional small molecule drugs. To realize the full potential of this platform, new strategies are needed to streamline the construction of peptides with novel structures and topologies. In this talk, we will discuss our recent studies on modifying peptides with simple aldehyde reagents such as formaldehyde and o-Phthalaldehyde under mild conditions.

 


周劍教授

華東師范大學

image.png

周劍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科畢業(yè)于四川師范大學;2004畢業(yè)于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獲理學博士學位;先后在日本東京大學Shu Kobayashi和德國馬普煤炭研究所Benjamin List課題組從事博士后研究,于2008年底加入華東師范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研究興趣在于立足協同催化的理念,結合新催化劑和新試劑的設計開發(fā),發(fā)展導向具有手性季碳的藥物優(yōu)勢骨架的不對稱催化構建新方法。目前擔任中國化學會《化學學報》、英國皇家化學會《Organic Biomolecular Chemistry》等刊物的顧問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yōu)秀青年基金2012)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17資助入選上海市優(yōu)秀學術帶頭人2013,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14),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2018)。

 

報告題目:銅催化的疊氮和炔烴的不對稱環(huán)加成反應

報告摘要:盡管銅催化的疊氮和炔烴的環(huán)加成(CuAAC)反應作為點擊化學的核心反應已榮獲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但不對稱催化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探索。不對稱CuAAC反應可通過去對稱化和動力學拆分的方式,為手性三氮唑、手性疊氮以及手性末端重要藥效團或者手性砌塊提供新的合成方法。但是,不論末端炔基還是疊氮基團,其直線型結構導致位阻效應很小,很難與手性催化劑進行有效識別。我們在2013年,利用雙炔體系的去對稱化,實現了首例高對映選擇性的不對稱催化點擊化學。隨后,我們設計開發(fā)了系列具有吡啶C4位大位阻基團的吡啶雙噁唑啉(PYBOX)配體來研究新的不對稱點擊化學反應反應。本次報告將匯報相關研究進展。


池永貴教授

南洋理工大學、貴州大學

image.png

池永貴,南洋理工大學講席教授,貴州大學杰出教授。2002年本科畢業(yè)于清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2007年博士畢業(yè)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2007-2009年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后工作。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獲新加坡青年科學家獎、葛蘭素史克和新加坡經濟發(fā)展局綠色藥物生產獎、東京化成工業(yè)株式會社(TCI)工業(yè)化學獎、中國喬界貢獻獎一等獎等榮譽獎項。主要開展有機催化合成,醫(yī)藥農藥分子創(chuàng)制,科研產業(yè)化。國內外主持多個重要科研項目及大型研發(fā)項目,主持及參與多個工業(yè)合作項目及產業(yè)化項目,獲邀多家國際一流大學訪問教授及高科技企業(yè)顧問。國內外(美國,新加坡,歐盟,中國香港,中國大陸等)多個研究基金及人才項目評委或顧問。

 

報告題目:NHC有機催化及功能分子構建:下一個里程

報告摘要:The Chi laboratory is committed to the state-of-art original chemistry research that addresses problems of both fundament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 key objective is to develop green and efficient synthetic methods to make guiding the bong breaking and formation events. For the past ten years, the Chi lab has developed new activation modes and synthetic transformations enabled by N-Heterocyclic Carbene (NHC) as the key organic catalyst. In the years to come, the Chi lab is moving beyond methodology development and laboratory scale chemical synthesis. Examples of current projects include chemo-selective reactions for biomolecules and their analogous (such as saccharides), antibacterial and antiviral agricultural chemicals, medicinal molecules and prodrugs, ultra-efficient reactions, green process for industrial scale applications, and applied research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萬謙教授

華中科技大學

image.png

萬謙,華中科技大學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20)。1997年獲得華中師范大學學士學位,2004年獲得巴黎第十一大學博士學位,2004-2007年在美國斯隆-凱特林癌癥研究中心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2011年就職于美國安進制藥,2012加入華中科技大學藥學院工作,2014年至今擔任藥學院副院長。主要從事糖類藥物的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fā),在發(fā)展糖苷化創(chuàng)新方法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績,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系列研究論文,在糖化學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曾獲得ACP Lectureship Awards、張樹政優(yōu)秀青年糖科學獎、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新和成《中國化學》創(chuàng)新獎、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等獎項,現任《J. Carbohydr. Chem.》副主編和中國化學會糖化學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

 

報告題目:基于锍鹽的糖類藥物合成

報告摘要:糖是除蛋白質和核酸外又一類非常重要的生命物質。糖化學和糖生物學的研究對于了解生命的奧秘、揭示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以及開發(fā)新的治療藥物都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們團隊圍繞糖化學和糖藥物研究,在寡糖組裝方法和策略、具有生物活性的糖類有機小分子設計與合成、稀有糖的構建等領域完成了一系列原創(chuàng)性的工作。本次報告將重點介紹我們團隊在基于锍鹽的糖類藥物合成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

 

 


羅三中教授

清華大學

image.png

羅三中,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18.7-);現任清華大學化學系副系主任,清華大學基礎分子科學中心主任(2019.2-)。2005年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05-2018年在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工作,2018年到清華大學工作。主要從事仿生催化、不對稱催化和人工智能化學研究。2008年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09年獲中科院盧嘉錫青年人才獎,2010年獲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杰出青年資助,201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青年創(chuàng)新促進會,理事長(2011-2015),2012年獲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資助,2014年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16年獲中國化學會手性青年化學獎,2017年獲中國化學會物理有機化學青年獎;2017年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2018年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任中國化學會物理有機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有機化學學科委員會委員、光化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均相催化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報告題目:仿生小分子催化:中間體調控策略

報告摘要:催化中間體的外場調控能極大拓展現有催化體系的催化空間。本報告重點圍繞我們所發(fā)展的仿生催化體系,講述基于烯胺中間體的光電調控新策略。主要包括基于二級烯胺中間體的光氧化調控、能量轉移調控以及電氧化調控等。


趙寶國教授

上海師范大學

image.png

趙寶國,上海師范大學化學系教授,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1992-1996年于武漢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99-2002年于南京大學化學系獲理學碩士學位;2003-2006于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2006-2011年于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組從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加入上海師范大學。致力于仿生催化與合成的研究,發(fā)展輔酶維生素B6的仿生不對稱催化化學,包括手性吡哆醛/吡哆胺仿生催化體系、轉氨化和α-C-H不對稱官能化等仿生反應以及羰基催化的仿生催化策略,研究成果ScienceNat. Catal.、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發(fā)表。

 

報告題目:基于維生素B6的仿生不對稱催化

報告摘要:維生素B6是吡哆醛、吡哆胺及其磷酸酯衍生物的統稱。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輔酶,維生素B6在生物體內能催化許多化學轉化,然而其強大的催化功能在不對稱催化和有機合成中的應用還有待發(fā)展?;谳o酶維生素B6的骨架,發(fā)展了多種手性吡哆醛、吡哆胺催化體系。以手性吡哆醛/吡哆胺為催化劑,實現了羰基仿生不對稱轉氨化,合成了各種α-氨基酸、多肽和三氟甲基胺等手性胺類化合物,產物的對映選擇性 (ee) 高達99%,手性底物的非對映選擇性 (dr) 高達99:1。另外,受生物過程threonine aldolase酶促甘氨酸aldol反應的啟發(fā),我們提出羰基催化的催化模式,并實現了仿生不對稱Mannich反應。以N-甲基吡哆醛為羰基催化劑,在0.2-1.0 mol%催化劑用量下,合成了一系列手性α,β-二氨酸酯,產物的對映選擇性高達99%,非對映選擇性 >201。反應經歷了類似酶促反應雙重活化的催化歷程。運用羰基催化的策略,還可以實現多種伯胺的不同類型不對稱α C-H官能化反應。


肖文精教授

華中師范大學

image.png

肖文精,教授,博士生導師,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長期從事光化學合成、自由基化學以及不對稱催化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均相光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轉移機制”和“脫質子光致電子轉移策略”,發(fā)展了一類雙功能的光敏手性配體及多種可見光誘導的可控自由基反應,實現了具有顯著生物活性的雜環(huán)化合物的高效高選擇性合成。目前擔任中國化學會光化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感光學會光化學與光生物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化學會理事、有機化學學科委員會委員、手性化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等;曾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國務院政府津貼、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等獎項。

 

報告題目:可見光誘導的催化不對稱反應初探

報告摘要:近年來,我們圍繞可見光誘導的催化不對稱反應開展了一點粗淺的工作。首先,通過結合光氧化還原催化與手性小分子催化、過渡金屬催化或者Lewis酸催化的優(yōu)勢,發(fā)展了催化不對稱的亞胺的1,2-加成反應、ab-不飽和羰基化合物的1,4-加成以及類格氏反應;第二,設計并合成了一類具有光敏作用的手性Box配體,成功實現了1,3-羰基化合物的不對稱氧化,并以此作為關鍵步驟合成了手性殺蟲劑茚蟲威;第三,利用a-重氮酮在可見光照射下通過Wolff重排原位生成烯酮中間體的特點,發(fā)展了一系列可見光促進的金屬穩(wěn)定偶極子與烯酮的環(huán)化反應。通過該反應,高效高選擇性地合成5-10元雜環(huán)化合物。


周永貴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image.png

周永貴,湖北省鐘祥人。1993年在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化學系獲得學士學位。1999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19992002 年在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02回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開展獨立研究工作?,F任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目前的研究領域為有機合成化學,主要開展芳香化合物手性氫化和仿生氫化研究。共發(fā)表論文230余篇。201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獲中國化學會青年手性化學獎,2016年入選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016年獲得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報告題目:基于輔酶NAD(P)H的仿生手性還原

報告摘要:自然界利用輔酶NAD(P)H來傳遞氫和電子實現生物催化還原,該過程由循環(huán)、輔酶和還原三部分組成。經過最近十余年發(fā)展,以NAD(P)H模擬物為氫源的手性轉移氫化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然而目前采用化學計量的輔酶模擬物,如漢棲酯,循環(huán)利用困難。而在生物體內,NAD(P)H可以高效循環(huán)利用。根據生物催化還原的原理,我們提出利用氫氣再生輔酶模擬物的方法實現第二代仿生手性氫化。其關鍵點:容易再生和進行氫轉移的輔酶模擬物的合理設計和合成;再生催化劑和轉移催化劑的選擇和兼容性。通過對輔酶結構的分析,設計一類新型可再生的輔酶模擬物:二氫菲啶。采用釕配合物和手性磷酸分別作為再生催化劑和手性轉移催化劑,成功實現多類亞胺和含氮芳香雜環(huán)化合物仿生手性還原。

image.png

上述仿生手性還原的手性環(huán)境為轉移催化劑,對不同類型底物,要優(yōu)化手性轉移催化劑。設想能否設計可以溫和條件下再生的手性NAD(P)H模擬物,轉移催化劑就可以使用商業(yè)提供非手性轉移催化劑,反應的活性和對映選擇性都容易調節(jié)。因此二茂鐵和環(huán)芳烷衍生的可再生平面手性NAD(P)H模擬物被合成CYNAMsFENAMs。在仿生手性還原中,用商業(yè)提供非手性布朗斯特酸或路易斯酸做轉移催化劑,成功實現第三代仿生手性還原。底物范圍可以從亞胺擴展到含氮芳香雜環(huán)化合物和四取代缺電子烯烴等。

黃漢民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image.png

黃漢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特聘研究員,國家杰青,中組部萬人計劃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受聘兼任淮北師范大學化學院院長綠色和精準合成及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2003年于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得有機化學博士學位,導師為陳惠麟研究員和鄭卓研究員,2004年至2008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學作JSPS博士后研究。20084月到20163月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先后任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和常務副主任,20163月調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工作。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Chem. Int. Ed.; Chem. Sci.; Acc. Chem. Res.; Chem. Rev.Chem. Soc. Rev期刊上已發(fā)表論文150多篇。獲授權中國專利10多項,國際專利3。先后獲中科院引進國外杰出人才擇優(yōu)支持(2008),首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yōu)秀青年基金(2012)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19);中科院百人計劃結題優(yōu)秀獎(2013),中國均相催化委員會均相催化青年獎(2013)和中科院優(yōu)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2015)。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2015)和中組部第三批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017)。主要研究領域為導向有機合成的金屬有機化學,專注于發(fā)現和建立烴類物質和資源小分子高效轉化的催化反應及機理研究。

 

報告題目:一類新型環(huán)鈀活性中間體的發(fā)現及其導向的催化反應

報告摘要:有機合成化學是創(chuàng)造新物質的主要手段和工具,而新型、高效的有機合成反應的發(fā)現和建立是合成化學的發(fā)展源動力,極大地推動了現代有機合成化學的發(fā)展。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有機合成化學得到了快速發(fā)展,這些發(fā)展得益于具有特定結構和反應性能的活性中間體的發(fā)現和性能研究。然而,盡管活性金屬中間體導向的合成化學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目前這些研究主要是以包含C(sp2)-M鍵的芳基金屬leading-complex進行導向的,而基于含有(sp3)-M鍵的leading-complex來構建相應的催化反應還很有限。這主要是由形成的C(sp3)-M容易發(fā)生β-氫消除而難以穩(wěn)定存在,導致很難分離得到穩(wěn)定的C(sp3)-M金屬活性中間體來研究其基本的化學反應性能。因此開發(fā)新型含有C(sp3)-M鍵的金屬有機活性中間體,并建立一系列C(sp3)-C(sp3)成鍵新反應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基于此,我們發(fā)展了一例近鄰氮原子穩(wěn)定的環(huán)鈀絡合物,并以此發(fā)展了一系列新型的催化反應

張俊良教授

復旦大學

image.png

張俊良,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本科畢業(yè)于天津大學,2002年博士畢業(yè)于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導師:麻生明院士),2003年到2006年先后在科隆大學從事洪堡博士后工作和芝加哥大學從事研究助理工作。2006年加入華東師范大學獨立開展科研工作,2017年調入復旦大學化學系。主要從事有機合成方法學研究,包括烯炔與小環(huán)化學、不對稱催化,近年來設計和發(fā)展了一系列手性膦催化劑和配體。曾獲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學術帶頭人、上海市東方學者(跟蹤)、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14)、科技部中青年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上海市浦江計劃、曙光計劃、上海市優(yōu)秀學科帶頭人和上海市領軍人才等資助。先后主持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4項,973項目參與2項,子課題負責人1項。發(fā)表學術論文220余篇,獲得中國發(fā)明專利授權20余件,撰寫英文章節(jié)6章,作為《Comprehensive Organic Synthesis II》第4卷主編之一。

 

報告題目:基于Sadphos的不對稱鈀催化研究

報告摘要:手性配體是不對稱合成的芯片,設計和發(fā)展新型手性配體一直是不對稱催化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近年來,基于非C2對稱性、剛柔并濟、軟硬(原子)兼施的設計理念,我們團隊設計和發(fā)展了一類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具有自適應性的手性配體Sadphos,其來源于亞磺酰胺膦配體的英文名sulfinamide phosphine 簡稱,這類配體不僅可以作為手性配體應用于金、、鈀等過渡金屬的不對稱催化,而且是一類新型雙功能叔膦催化劑。與大賽璐公司合作推出了基本版本的試劑盒,這些配體近300種已在大賽璐、畢得、阿拉丁上市。本報告主要介紹Sadphos在不對稱鈀催化方面的研究進展,主要包括季碳手性中心、手性雜原子、手性聯烯等的高效構建方面的研究進展。其中許多反應都是在外消旋反應發(fā)現20年以后才實現的首例不對稱催化。



聲明:化學加刊發(fā)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县| 武隆县| 巴林右旗| 岚皋县| 平遥县| 柳林县| 昆山市| 驻马店市| 通江县| 治多县| 白城市| 杭州市| 台州市| 平湖市| 高青县| 德保县| 易门县| 腾冲县| 登封市| 开原市| 灵石县| 陵水| 调兵山市| 谢通门县| 乌苏市| 漾濞| 仁寿县| 清流县| 定远县| 衡水市| 龙里县| 广昌县| 高雄市| 高青县| 哈巴河县| 荔浦县| 富裕县| 仁布县| 宜春市| 乌苏市| 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