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榮譽會士介紹
樂曉春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
樂曉春教授是國際化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和號召力的科學家,他在分析化學和環境化學等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他的研究成果涵蓋了砷的化學形態和毒理研究、親和毛細管電泳與熒光偏振聯用定量技術的創立,以及三維核酸納米機器等領域。這些成果解決了一系列環境健康研究中亟待解決的方法學瓶頸問題,并對公共健康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樂曉春教授是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他為中國化學事業的發展、促進中國化學會與國外的交流,以及培養優秀留學歸國人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Joel Bowman
美國埃默里大學
Joel Bowman教授長期從事分子反應動力學理論研究,對勢能面構建、反應動力學計算和反應微觀機理等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他提出的基于交換不變多項式擬合的高維勢能面構建方法已被國際同行廣泛采用,而他提出的漫游路徑反應機理則深刻推進了光解反應動力學的理解。
Joel Bowman教授是美國科學促進會院士、國際量子分子科學院院士,他為中國的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做出了杰出貢獻。他多次訪問中國進行學術交流,并與國內學者密切合作,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
Graham Hutchings
英國卡迪夫大學
Graham Hutchings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多相催化科學家,他在納米金催化和氧化催化等領域做出了引領性的研究成果。他發現金催化劑在乙炔的氫氯化反應制氯乙烯中具有很高的反應活性,成功替代了重金屬汞催化劑的方法。此后,納米金催化的概念被提出和確立,對學術界和工業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Graham Hutchings教授是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他長期致力于中英之間在催化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并積極支持國內催化研究領域青年人才的發展。他培養了許多在國外學成歸國的年輕科學家,為中國催化領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Jong Seung Kim
韓國高麗大學
Jong Seung Kim教授是全球知名化學家,在小分子藥物遞送系統、熒光傳感器以及主客體化學等領域做出了杰出的研究成果。他的貢獻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對相關領域的發展和推動起到了積極作用。
Jong Seung Kim教授是韓國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士,他長期與國內多個大學合作開展深入的學術交流。他在中韓兩國化學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兩國之間的科學合作與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Herbert Waldmann
德國馬普分子生理學研究所
Herbert Waldmann教授被公認為國際化學生物學研究領域的領銜者之一,尤其在歐洲化學生物學領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是該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他在制藥、農用化學品和生物技術等領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在國際化學界的研究和成果轉化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力。
Herbert Waldmann教授與中國學者之間保持著緊密的學術交流,積極推動我國相關領域學者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對我國化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Pierre H. Dixneuf
法國雷恩第一大學
Pierre H. Dixneuf教授是國際知名的金屬有機化學家,他致力于研究活性有機金屬釕物種的發現以及催化模式的建立和應用。他首次證明了乙烯基卡賓金屬物種的存在,并發現了聯烯卡賓釕經烯基卡拜釕向茚卡賓釕的轉化。此外,他還提出并發展了新型富碳有機金屬配合物及其新型催化反應模型。
Pierre H. Dixneuf教授是法國大學研究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葡萄牙科學院院士、印度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他與中國眾多科學家建立了廣泛和良好的學術關系,并多次組織中法學術會議。他培養了多位在國內學術界和企業界活躍的留學歸國人才,為中國有機化學的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Carolyn R. Bertozzi
美國斯坦福大學
Carolyn R. Bertozzi教授是化學生物和糖科學領域的先驅和頂尖科學家。她開創了生物正交化學的領域,成功實現了在生物活體內高效特異的化學標記反應。通過開發化學工具來研究糖生物學,她促進了對癌癥、炎癥、結核病等疾病的理解,并為干預策略的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Carolyn R. Bertozzi教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她與中國糖化學生物學領域保持著良好的交流,并培養了多名杰出青年人才,他們在留學歸國后在相關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Maurice S. Brookhart
美國休斯敦大學
Maurice S. Brookhart教授是國際知名的金屬有機化學家,他致力于后過渡金屬活性物種的合成、催化機理和應用研究。他首次提出了“元結效應”的概念,并通過對該效應機理的研究和分析,成功開發了高效的烯烴聚合體系,首次實現了后過渡金屬催化乙烯聚合反應。
Maurice S. Brookhart教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他與中國眾多科學家建立了廣泛和良好的學術關系,并培養了多位在國內學術界和企業界活躍的留學歸國人才。他在中國有機化學的發展中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Chennupati Jagadish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Chennupati Jagadish教授是納米技術在半導體光電源和檢測設備領域的先驅,他長期從事半導體納米光電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并在國際上取得了卓越的學術成果。
Chennupati Jagadish教授是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印度科學院院士。他積極推進與中國化學界的交流與合作,為中國化學材料領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Johannes A. Lercher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
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
Johannes A. Lercher教授是國際催化與綠色化學領域的著名學者。他致力于從基元反應步驟著手揭示固體表面的催化反應規律,通過設計和合成具有特定納米結構和功能的催化材料,實現對反應中各步驟的精確調控,達到提高反應活性和產物選擇性的目標。
Johannes A. Lercher教授是奧地利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他多次訪問中國,并與中國的多家機構展開交流與合作。他積極推動中國催化領域科研人員與國際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并積極推動在華舉辦頂級國際學術會議。此外,他還培養了許多留學歸國的杰出青年人才,為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