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核苷生產工藝重大突破,打破了國外對核苷市場的壟斷;使某些核苷“天價藥”變成“白菜價”,給眾多患者帶來生的希望……這些對醫藥產業發展和人民健康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的改變,來自一位巾幗發明家,她就是河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渠桂榮教授。
核苷是什么?“我們都聽說過DNA鑒定,構成DNA的重要物質就是核苷類化合物。”渠桂榮告訴記者,核苷的用途廣泛,主要應用于醫藥領域,“目前使用的抗病毒藥物中近50%是核苷類藥物,它在治療病毒感染性疾病、腫瘤、艾滋病等多種重大疾病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核苷如此重要,想獲取它卻困難重重。“最早人們從大馬哈魚魚精內提取分離核苷,但是生物體來源有限,無法滿足市場巨大需求。”渠桂榮說,為此很多科學家都在研究化學合成核苷的方法,日本率先實現了化學法生產核苷,并獲得了國際核苷市場的標價權,當時市場上核苷價格極其昂貴。“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我們也設立了化學法制備核苷的課題,嘗試能不能攻破這項世界難題。”
一上手,課題組才發現這項研究超乎想像的難。“合成步驟多,關鍵步驟收率低,課題進行兩年了我們什么也沒做成。好不容易方案成功了,收率不一定高;收率提升了,成本過高和環境污染又是大問題。”回想起攻關時的艱辛,渠桂榮感慨萬千。
支撐著渠桂榮始終不放棄的,是一股信念:“一定要制造出讓老百姓吃得起的核苷藥物。”經歷無數次失敗和探索后,幸運青睞了堅守者。在一次偶然發現中,課題組找到了促進C-N苷鍵生成的催化劑,終于在2001年成功實現了化學合成核苷的重大突破,其工藝水平達到了國際領先。
以此為基礎,渠桂榮面向經濟主戰場,堅持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當時做這個課題的碩士研究生是一家民營企業負責人,通過該課題研究,不僅讓他完成了畢業論文,還為他的企業找到了產業化項目。”現在,學生擁有的那家小公司,已迅速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河南省50強企業、創業板上市企業。
通過推動學校與企業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雙方完成了70多個核苷產品生產新工藝的工業化生產,現在已經建成了國內品種最多最全、能夠大批量生產核苷產品的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基地,帶動了一批產業集聚。渠桂榮及其研發團隊也多次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更讓渠桂榮欣喜的,是這項成果打破了國外對核苷市場的壟斷,獲得了國際核苷市場標價權,托起了中國的核苷產業。“從此,中國企業搞核苷類藥品研發,原料價格再也不是別人說了算!”
核苷產品成本的極大降低,也讓老百姓能吃得起核苷藥品。有一種治療丙肝的藥物索菲布韋,最貴的時候一片藥高達1000美元,一個療程下來就得五六十萬人民幣。“現在我們正在找準時機,創新制藥工藝,爭取大幅度降低其價格,造福人類。”渠桂榮興奮地說,還有一種治白血病的核苷藥物,因為利潤空間小、環保壓力大,很多國外企業紛紛停產。“省科技廳正指示我們研究該藥的合成工藝,未來以合理的價格供應市場后,就能為眾多患者提供生命保障。”
作為國家級教學名師,今年72歲的渠桂榮至今仍活躍在本科生的課堂和實驗室。“將教學與科研、產業化實踐結合起來,基礎研究反哺應用研究,應用研究再去支持基礎研究,實用成果就會不斷涌現,這對年輕人的成長幫助尤其明顯。”
讓渠桂榮倍感自豪的是,她培養的學生人才輩出,紛紛走上全國和國際領獎臺,從課題組中也走出一批批優秀人才,不僅發表論文的學術能力強,搞科研、搞產業化的實踐能力、協作能力也非常突出。
“別人做不成的我們能做成,別人做不好的我們能做好。”這是渠桂榮經常鼓勵團隊的一句話。從教書育人的典范,到科技成果轉化的先鋒,她用自己的成功實踐,展示了一位優秀共產黨員的為民情懷,和一位科技領路人的創新風采。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