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類中超過30%的編碼蛋白質的基因表達細胞外或細胞表面蛋白質。其中許多蛋白在各種病理生理條件下發揮著關鍵作用。近年來,靶向蛋白降解(TPD)技術已成為靶向傳統不可成藥蛋白的新型高效治療方式。然而,大多數TPD相關策略,包括PROTAC、分子膠和AUTAC等,只能降解胞質蛋白或具有胞質結構域的膜蛋白。在此,作者報道了iLYTACs,并通過一系列實驗證實了iLYTAC可以用于擴展當前LYTAC和相關技術的潛在應用。下載化學加APP到你手機,更加方便,更多收獲。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a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IGF2R結構域11特異性結合IGF2。結合后,IGF2–IGF2R復合物經歷細胞運輸進入溶酶體,最終導致IGF2降解。作者首先驗證了IGF2的這種特殊性質可以被用作一種有效的溶酶體靶向受體(LTR)配體,以實現細胞外和膜蛋白的廣泛有效的溶酶體遞送和降解(圖1A、B和S1)。在概念驗證實驗中,作者證實了細胞外生物素結合蛋白NeutrAvidin protein DyLight 650/488(NA650/NA488,圖1C和S2)的成功細胞攝取和溶酶體遞送。細胞的蛋白質組裂解物的凝膠內熒光掃描分析顯示,IGF2介導的NA488攝取與時間相關,顯著攝取在2小時開始發生,并持續24小時(圖S2C),且在洗出后2小時明顯觀察到NA488帶的熒光強度顯著降低,表明NA488的溶酶體降解成功。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隨后,作者試圖將基于IGF2的iLYTAC建立為一個通用、方便和模塊化的平臺(圖1D)。I型iLYTACs是IGF2與POI結合物或納米體融合的產物,即IGF2-TB。II型iLYTAC(也稱為IGF2-Z)是免疫球蛋白G(IgG)的Z結構域與IGF2融合,從而能夠融合大多數市售mAb(圖1E)。作者總共構建了四種I型iLYTACs,即IGF2-AfEGFR、IGF2-AfSyn、IGF2-NbGFP和IGF2-NbPDL1。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接下來,作者進行了BLI實驗,確證了iLYTACs中的IGF2仍保持對IGF2R的結合活性(圖2E和S7)。用LysoTracker Green對IGF2-TB處理的細胞進行的進一步共定位實驗顯示,大多數內化的IGF2-TB的溶酶體定位成功(圖2I和S8C)。作者在K562和HeLa細胞中用IGF2-AfEGFR進行了競爭攝取測定(圖S9A),進一步驗證了IGF2/IGF2R輔助攝取IGF2-TB。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接下來,作者確證了iLYTACs能夠介導疾病相關的細胞外蛋白和膜蛋白的溶酶體降解(圖3A–D和S10A,B)。此外,添加了溶酶體抑制劑Baf和氯喹CQ后顯著抑制了EGFR降解,進一步證實了溶酶體降解機制(圖3E)。作者進一步評估了IGF2-AfEGFR如何影響EGFR的下游信號傳導。急性EGF刺激(100 ng/mL,20分鐘)沒有降低EGFR水平,但顯著增強了磷酸化(圖3F,泳道2)。單獨用IGF2或AfEGFR預處理沒有改變EGF刺激后EGFR的Y1068的磷酸化狀態(圖3F,泳道3和4)。然而,作者觀察到pEGFR表達在IGF2-AfEGFR處理的細胞中顯著減少(圖3F,泳道5),這表明與西妥昔單抗(Cet)/AfEGFR結合相比,IGF2-AfEGFR去除EGFR在抑制下游激酶信號傳導方面更有效。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為了進一步驗證iLYTACs的普適性和靈活性,作者接下來設計并得到了靶向PD-L1的iLYTACs IGF2-NbPDL1和IGF2-3-NbPDL1。觀察到了與IGF2-AfEGFR類似的效果(圖3G、H、S10D和S8D)。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隨后,作者進一步評估了iLYTAC介導的細胞外蛋白降解。GFP和α-Syn被用作靶向蛋白;相應的iLYTAC IGF2-NbGFP (圖 4A,4B)和IGF2-AfSyn(圖4C,D)均對GFP和α-Syn表現出降解能力。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隨后,為了探索在II型iLYTAC(或IGF2-Z)的基礎上開發通用降解平臺的可能性,作者使用類似于生產I型iLYTACs的方法將IGF2-Z在大腸桿菌中表達、純化并表征(圖5A和S3–S8)。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接下來,作者評估了IGF2-Z與Cet聯合是否可以降解內源性EGFR(圖5E和S13A,B);WB分析顯示,與Cet和IGF2-Z共同孵育的HeLa細胞內的EGFR水平以劑量和時間依賴的方式顯著降低,在用摩爾比1:10 Cet/IGF2-Z 24小時孵育處理的細胞中觀察到有效的EGFR降解。IGF2和Z結構域之間的連接體的長度不影響降解效率(圖S13C)。這種降解被溶酶體抑制劑抑制(圖5F)。免疫熒光和CLSM顯示,在用Cet+IGF2-Z處理的細胞中,膜結合的EGFR信號成功地輸送到主要的溶酶體(圖5G)。與用IGF2-AfEGFR處理細胞的I型iLYTAC相比(圖3B–F),作者觀察到在EGF刺激后,用Cet+IGF2-Z處理的HeLa細胞中pEGFR和pAKT(S473;EGFR的下游靶標)的水平更顯著地降低(圖5H)。
為了進一步驗證IGF2-Z的普適性,作者研究了IGF2-Z降解CD20的能力。結果發現,用IGF2-Z+Ritu處理Raji細胞后,比單獨用Ritu或IGF2-Z處理的細胞的CD20水平低得多(圖5I和S13E)。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隨后,作者選擇IGF2-Z來評估其在小鼠中的藥代動力學和生物分布。靜脈注射Cy5標記的IGF2-Z、Cet和Cy5(圖S14A)。基于處理小鼠尾血中熒光強度的清除率顯示,僅使用Cy5染料的清除率最快,其次是IGF2-Z,最后是Cet(圖6A),這與分子大小影響藥代動力學的已知現象一致。主要器官的離體熒光成像也顯示出類似的清除趨勢(圖S14B–D);IGF2-Z與Cet的復合物形成并沒有顯著影響IGF2-Z的清除率,這可能是由于血液中IgG水平高得多。此外,在IGF2-Z或Cet-5-h處理的小鼠中,觀察到肝臟的攝取最高。5小時時在腎臟中檢測到強烈信號,表明IGF2-Z正在迅速從血液循環中清除(圖6B和S14D)。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隨后,作者使用HeLa細胞異種移植的Balb/c裸鼠,在體內評估iLYTACs的治療潛力。結果表明,用IGF2-Z+Cet治療的小鼠的腫瘤體積和重量下降了~50%,而用IGF2-AfEGFR治療的小鼠腫瘤體積和體重下降水平略低(圖6E和F)。WB結果也表明通過使用iLYTAC,體內EGFR成功降解(圖6G/H)。
總結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