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聯苯并氮雜環作為一種重要骨架,廣泛存在于是許多天然產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引起了化學家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由于在合成方面大都面臨著底物需要預修飾、合成步驟冗長以及原子經濟性差等諸多問題,限制了這些有價值的橋環體系的開發。近些年來,盡管光促進的去芳構化已經取得長足發展,但大部分的反應都局限于富電子的芳香化合物,如吲哚,苯酚及吡咯類似物等。然而對于缺電子的芳烴的去芳構化反應還有待開發。此外,由于難以控制的反應位點和立體選擇性等問題,使得分子間的去芳構化反應面臨挑戰。
陳慶安團隊一直致力于發展不同催化體系,以實現烯烴、炔烴的資源化利用和精準轉化。在前期相關研究(Nat. Catal.,2022;Angew. Chem. Int. Ed.,2022;Angew. Chem. Int. Ed.,2021;Angew. Chem. Int. Ed.,2021;Angew. Chem. Int. Ed.,2020;Angew. Chem. Int. Ed.,2019)的基礎上,在本工作中,該團隊發展了一種光促進的分子間去芳構化反應,通過調控分子間胺環化過程的反應條件,實現了橋聯苯并氮雜環的非對映選擇性合成。此外,團隊還通過一鍋串聯的胺羥基化和進一步溴化實現了分子骨架的功能化修飾。機理研究表明,該反應是經歷光催化的1,4-氫胺烷基化、堿促進的烯烴異構化和分子內氫胺化串聯過程。進一步的合成轉化證實了該反應具有應用潛力。該策略為發展高效構筑橋環化合物的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研究成果以“Construction of Bridged Benzazepines via Photo-Induced Dearomatization”為題,于近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該工作的第一作者為我所211組博士后宋婷婷。上述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文/圖 宋婷婷)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314304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