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從事材料化學科學研究的一點體會
作者:施劍林
1989年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獲得者
我是1989年獲得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的,現在主要從事介孔與低維納米材料的合成以及非均相催化與生物特性的研究。如果從研究生開始算起,我從事無機材料化學的研究已近30年了,雖相比老一代的科學家,年齡上不算太老,但是相比于單位里的年輕人,可以說是一個比較老資格的科學工作者了。近年愈發覺得青春已逝,從事科學研究的最佳年華已一去不復返。回顧30年的材料化學科學研究生涯,有幾點心得愿和大家分享,如能對年輕的科學工作者有所裨益,不勝高興。
首先,保持旺盛的對科學的追求。這可能是我們從事科研工作最基本的動力。能從科研中找到生活的樂趣,人生的價值,以及取得一些成就時的滿足感。如果沒有對科學的追求,而只是將科研作為一種生存或掙錢的職業,可能這并不是一個理想的職業。很累,很煩,壓力如山大,收入并不高。
其次,科研不是獲取功名的途徑。科研提供了一條幫助實現人生理想的途徑,但不是獲取功名的好的途徑。要成名,要發財,還有更好的方法和門道。
再者,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科研是一項長期的跋涉,艱苦的攀登。沒有耐得住寂寞的精神,沒有吃得了苦的勇氣,取得突出的科研成績是不可能的。
還有,大多數研究,如筆者從事的材料化學研究,目的是滿足現在和未來的國家和人類發展的需求。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確定或調整你的研究方向,這樣你的工作才有可能為社會、為國家所認可。
注意,適應社會,但不要做社會不良氛圍的俘虜。社會在變化,努力適應這個社會,是必要的,有時也是無可奈何的。但是現在的社會人文環境,價值取向在持續惡化,如果完全跟著這種環境和價值取向走,可能會誤入歧途。
切忌,不要丟棄生活。科研工作固然要花十倍百倍的努力和辛苦,但不要因為工作而全然不顧生活,不顧健康,不顧家庭。科研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務于人類,但如果連自己的身體和家庭幸福都不要了,這樣的科研意義何在?
最后感謝我的導師嚴先生對我本人以及我們小組科研工作的關心、培養、指導和幫助,感謝我的導師林祖襄老師的培養和關心。特別感謝中國化學會頒給我的青年化學獎,這個獎勵是我科研生涯開始時的一個彌足珍貴的鼓勵,也是我人生的一個美好紀念。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