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勇氣與信心的“青年化學獎”
作者:胡征
1997年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獲得者
我于1981~1991年在南京大學物理系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1~1993年在南京大學化學系做博士后,隨后留化學系任教至今。作為一個“出身”物理,“撞入”化學,長期在化學、物理、材料的交叉學科領域拼搏探索的一介書生,回想起來,是青年化學獎給了我勇氣與信心。
我與化學的緣分是“現實”結合“理想”的結果。由李政道先生推動的中國博士后制度在20世紀90年代初有相當的聲譽和措施,做博士后不僅能解決二室一廳的住房,還解決家屬調動,又有與副教授相當的收入,這都是我當時亟待解決的“現實”。同時,物理系受教十年,不時聽到交叉學科、學科交叉這類時髦名詞,盡管一知半解,但讓年輕時的我十分向往,隱約成了我的“理想”。我的博士生導師夏元復先生及博士后聯系人陳懿先生分別是物理和化學領域的著名學者,也是我身邊開展學科交叉協作的實踐者和倡導者。因此,當在同一所大學做博士后必須轉系時,化學便成為我的必然選擇。
然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遠超我的想象。新的化學環境讓我感到知識及技能的嚴重短缺,語言及審美也大不一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就像不會游泳但掉進了河里那樣找不到感覺,不僅沒有傳說中的學科交叉的優勢,在吸引生源、獲得同行認可等方面只有劣勢。因此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一邊不斷學習,一邊深化博士論文工作,一邊發揮自己在穆斯堡爾譜學方面的專長,與周圍同事合作,介入一些力所能及的化學研究。幸運的是,以博士論文的工作為基礎,我相繼獲得了A等國家博士后科學基金(2萬人民幣+2千美金,1992年)、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6.5萬,項目號:59201003,1993.1—1995.12),江蘇省科委基金(2.5萬。項目號:BJ93034。1994.1—1995.12),這成為我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啟動基金,也為我在化學、物理、材料的相關領域開展自由探索提供了基本保障。感激之情,難以言表。但是,讓我下定決心立足化學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在化學系摸爬滾打五六年之后,我在過渡金屬-類金屬非晶態合金納米材料的化學制備、表征及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一點進展,在J. Chem. Soc.:Chem. Comm.,J. Appl. Phys.,J. Mater. Sci.,《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物理學報》等化學、物理、材料類刊物發表了一些論文,但內心深處仍然是一種找不到組織的感覺。這時,1997年度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授予我這個33歲、處于迷茫中的年輕人,讓我瞬時有了一種被化學界同行認可、接受、信任的感覺,這是一種找到組織、找到知音、找到家的感覺,讓我領悟了化學的包容與胸懷,萌發一種為之奉獻的沖動,也給了我立足化學發展的勇氣與信心。
之后的道路盡管仍不平坦,期間我還變更過兩次研究重點或興趣,但內心堅定,化學的氣息越來越濃厚。1998年我自己組裝了一臺微波等離子體化學反應實驗裝置,用于納米新材料的制備研究。注意到化學的理論和實踐一般只涉及物質的“三態”、而作為第四態的等離子體空間具有豐富的化學反應活性物種的特點,我主動要求為高年級本科生開設“等離子體化學基礎及應用”選修課增加了與學生交流的機會。1999年晉升教授、博導,從此開始有機會招到研究生,并拓展自己的研究領域。2000年以來,我的研究方向趨于穩定,也逐漸領悟到一點交叉的好處,著重從物理化學及功能材料的角度,圍繞碳基及Ⅲ族氮化物等納米/介觀結構新材料的生長機理、成分與結構調控、能源轉化/儲存功能及其調控機制開展工作。例如:通過定量化的實驗結果,揭示了1964年提出的經典氣-液-固(VLS)模型的相平衡主導本質(JACS2010),揭示了以苯生長碳管的苯環(六元環)生長機理(JACS2004);據此實現了對碳管的摻雜(N、B等)調控并應用于電極催化,在揭示構-效關系、認識作用機理、優化材料性能方面取得進展(JACS2013,Angew. Chem.2011,Adv. Mater.2009);進而發展了具有比表面積高、導電性好、孔結構豐富等特點的新穎碳基納米籠,在能源轉化/儲存領域前景誘人(2篇Adv.Mater.2012);在發現AlN角面納米管、將納米管從層狀材料拓展至非層狀材料(JACS2003),確立角面納米管形貌與晶體結構的對應關系(JACS 2005),實現Ⅲ族氮化物一維納米結構的可控生長及能源應用(JACS 2005,Adv. Mater. 2010)方面也有收獲。這些工作還比較系統,逐漸形成影響和特色,獲化學界同行好評。我先后獲“杰青”(物理化學)(2005年)、“長江學者”(2007年)、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2008年)、南京大學“華英學者”等榮譽;還先后主持了兩個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兩個納米重大研究計劃課題、“863”課題、面上項目等資助,目前在穩步推進。
掩卷靜思,在我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除了自身的堅持,有不少偶然因素影響了我的選擇,青年化學獎無疑是十分關鍵、正能量巨大的一個。我想,當時評審、推薦我的前輩們可能并沒有想到他們的一個鼓勵、獎掖后學的舉措會如此影響一個年輕人的成長軌跡。感恩之心,油然而生。現在我已人到中年,作為有所心得的教授,如能經我之手將最多的正能量傳遞下去,則是我的最大心愿,也是我能對青年化學獎精神所做的最佳闡述了。
謹以此文紀念“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三十周年。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