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我與青年化學獎相遇
作者:張希
1997年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獲得者
榮譽和獎勵雖然不是我們工作的目的,但它們在工作中有著特殊的鼓舞和激勵作用,對于青年人尤為重要。適當的榮譽和獎勵可以增強自己的信心,并成為繼續努力的動力,也更堅定自己選擇的學術道路。創立了30年的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就起到了激勵青年和獎掖后學的特殊作用。
我曾于1997年獲得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在我獲得的榮譽中,這是我非常珍視的一項獎勵。一是因為它的口碑和聲譽極佳,每年全國只獎勵10名35歲以下的青年化學工作者,許多獲獎人日后都成為了知名學者。二是因為它是我較年輕時獲得的一份獎勵,感到化學前輩們的關懷、關注和肯定,讓那個當年32歲的青年倍感榮譽和責任,讓他的化學夢更真實。
記得1997年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的頒獎典禮是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舉行,我本應出席,還應邀代表獲獎者發言。但岳母突然病危后去世,最后一刻不得不取消了行程。在醫院護理期間,我準備了獲獎發言,并一遍遍修改,那情形仿佛還在眼前。雖成為了未能發表的“文章”,但它飽含我當時的真情實感,我至今還留存為念。
令我特別高興的是,我培養的很多學生活躍于國內外的學術界,其中已有三位青年才俊因為他們獨立的科研成績,榮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包括吉林大學孫俊奇教授、西南交通大學崔樹勛教授、清華大學許華平副教授。這應算青年化學獎的接力吧,期待并相信他們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作為一名昔日青年化學獎的獲獎者,我感到很幸運。我每取得一點成績,都及時得到了前輩和同行的肯定和鼓勵。而且隨著國家對科技和教育的持續投入和重視,我們工作和生活條件已有很大改善,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又可以很有尊嚴地生活,我感到幸福,并很珍惜這一切。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中國如何才能由化學大國變成化學強國?這應該是我們所有化學工作者的責任,期待青年化學獎的獲獎者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