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韌不拔的精神贏得創新的高尚和快感
——寫在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30年
作者:郜洪文
1999年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獲得者
我1964年出生在安徽省濉溪縣孫町鎮郜橋村一個農村家庭,198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浙江工學院化工系,大學畢業后進入安徽省淮北市環保監測站工作,那時科研只是工作外的一種興趣,利用單位當時的實驗條件,放棄周末與節假日,帶著女兒駐守實驗室,基層申請科研項目難度很大,只有擠出工資購買實驗試劑、材料,孩子也成了“公家的女兒”。1991年,第一篇英文論文“多波長分光光度法測定懸浮物”應邀參加“第四屆亞洲化學大會”,從此堅定了我走科研道路的決心。1994年,提出了“光譜修正”新方法,在Analyst,Talanta,Spectrochim. Acta A等國際著名分析化學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十年(1988~1998年)的興趣性研究花費了自己近三萬元生活費,但也收獲不少:1997年,“光譜修正技術建立及對金屬配合物溶液分析應用研究”獲“安徽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同時被授予“淮北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和“第三屆安徽青年科技獎”,獎金一萬元捐給了當地農村小學。生活依舊清貧,科研也依舊艱辛。
1999年,張勝義教授破格把我引進到安徽大學化學系,從此就變成一個真正的科研人員,實驗條件有所改善,并獲得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優秀人才基金的資助,經費雖然不多,但總比前十年的自費科研好了很多。在只有十二平方米的實驗室內完成了多項科研成果,建立了“光吸收比差”新方法,提出了“電性作用誘導非共價鍵結合”新模型,在Analyst,Anal. Chim.Acta,Mucromol. Biosci.等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999年被授予“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00年榮獲“國內SCI系統論文數(化學類)較多個人”,2001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被授予“安徽省先進工作者”。2003年,被趙建夫教授引進到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從事環境化學研究,自己才真正有了一個像樣的研究團隊,實驗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十年來,研究方向進一步拓寬,科研深度得到很大提高,先后提出“跨膜阻抗效應”、“污染物原位雜化”等理論與技術,在Proteomics,Chem. Comm.,Biophys. J.,J. Muter. Chem.,Toxicol. Sci.等國際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逾60篇,多項成果被Highlights Chem. Technol.,Nature China,C&EN等國際重要科技新聞雜志報道,參與的科研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近日,創新性地提出“天然礦物深度功能化”、“液體色差測量”等新方法,合成了多種新型功能材料,開發脫離分光系統的光學測量裝置,并成功研制磷酸鹽、硝酸鹽、銨、錳、鋅、鉻、鎳等二十余種現場快速檢測粉劑,申請國家發明專利二十多項,在水污染控制與現場環境監測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科研生涯已延續二十六年,雖然沒有博士、海歸的光環,也缺少馬太效應的照應,雖然主持科研課題經費只有一百余萬元,條件曾很艱難,但一路走來,得到了很多同事、朋友的幫助和支持,在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領域做出了不悔的成績,同時錘煉了自己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的科研精神。目前,雖然年近半百,但親自做實驗的習慣依然沒變,它更讓我體會到科研的難度、艱辛和創新的高尚、享受,同時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科研經驗。科研道路就是無規則曲線,它與學歷、職稱和科研經費不成正比,只要你刻苦鉆研、不懼困難、敢想敢做、腳踏實地,一定能取得輝煌的成績。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