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創新的路充滿挫折、孤獨和迷茫。
“我們碰到問題找誰,
誰能幫我們來解決問題,
誰是關心我們的自己人?”
在上海的生物醫藥人心中,
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發展中心
(以下簡稱:上海生藥中心)
就像是大家共同的“娘家”。
陳凱先說。
陳凱先表示,“目前上海的生物醫藥產業,正處在一個轉變的、歷史性的節點上。” 一方面,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成績單已相當優秀,近五年上海1類創新藥和三類創新醫療器械上市數量分別占全國的1/4和1/6,均位居全國前列,兩款CAR-T細胞藥物國內首發;另一方面,時代正呼喚著實現新藥研發源頭創新的新突破。“中央對上海的要求特別殷切,希望上海在全國起好帶頭羊、創新策源地的作用。” 向原始創新藥進軍, 上海還要做什么?01
陳凱先認為,目前還缺一個“頭”——“研發鏈上各個環節,包括藥物設計、藥物篩選和優化、藥物評價(包括藥效、藥理、藥代、安評等)、制劑等,我們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技術平臺體系。但現在我們發現,實際上,這個鏈條缺了一個‘頭’,這個‘頭’是什么?就是藥物作用的新靶點、新機制的發現和確證,這是我們現在突出的薄弱環節。這就要求我們大力加強原始創新,實現從‘0’到‘1’的突破。” “藥物作用新靶點、新機制的發現和確證等真正源頭的創新,應該更多由高校與科研院所來承擔。過去,中國新藥研發的能力薄弱,高校、科研院所花了很大的力氣在具體的新藥品種研發上。現在中國一年就能出二三十個新藥,而且這些新藥大部分出在企業。因此,有條件的高校與科研院所應該適時調整研究布局,把主要精力、研發重點轉移到更加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新策略、新靶點、新技術上來。” 世界級現代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意味著什么?02
如果說,原始創新關注的是從“0”到“1”,那么,世界級現代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無疑意味著從“1”到“100”“1000”甚至更為龐大的量級。 而在產業環境層面,無論國內外,生物醫藥產業都以“三高”著稱——風險高、投入高、周期長。在陳凱先看來,上海生藥中心在上海市科委領導下,不僅是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相關措施政策的推進器,更針對“三高”對癥下藥,給出了一張營造綜合性環境的“良方”。 “在科技的投入服務、人才集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創新孵化環境營造等方面,上海生藥中心都做得非常到位,推動形成了上海有利于發展的綜合性環境。”陳凱先肯定地說道。 “在上海特別是張江,生物醫藥創新的氣候已然形成。”陳凱先說道,“我相信只要我們繼續努力,在張江還會有更大的產出,不斷出新藥,不斷產出原始創新的成果。新靶點、新作用機制的發現,將會在張江不斷涌現出來。” “如何讓上海的創新優勢 變成產業優勢?”03
陳凱先也指出,生物醫藥行業產品的生產具有技術密集、附加值高、污染少的特點,因此非常適合上海這樣“寸土寸金”但科技創新基礎雄厚的大都市重點發展。依托原始創新成果,上海的生物醫藥產業“張江研發,上海制造”的格局有望形成。 “上海張江現在集聚有170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陳凱先說,“但這還不夠,上海還沒有出現規模如羅氏、輝瑞這樣的國際級大藥企,我們特別希望,上海能夠實現世界級的生物醫藥高技術產業發展。” “以后這塊田野, 就是我們藥物所了”04
時鐘撥回到二十多年前,時任藥物所所長的陳凱先,帶領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整建制搬遷到浦東張江。至今,陳凱先還清晰地記得剛來到張江時的場景。 “把藥物所搬到張江,是一個艱難的決定。畢竟稍有不慎,人心散了,藥物所可能也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陳凱先說。搬遷后的發展令人欣慰,今天藥物所不僅在張江站穩了腳跟,還完成了數次擴張,“發展太快,空間猶嫌不夠”,陳凱先笑著說道。上海藥物所與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實現了同頻共振。 回顧來路,成為一名生物醫藥人,對陳凱先來說,充滿了太多機緣巧合。
陳凱先說,高考時自己本來報考的是物理專業,卻陰差陽錯來到了復旦大學物理二系放射化學專業,從此開始了化學研究;畢業后,他按分配來到湖南中南制藥廠,工作是看管水泵,在那里,他自學外語和藥學知識,并考上了上海藥物研究所,成為了著名藥物學家嵇汝運先生的研究生。
研究生的第一節課,老師就出了一道線性代數測驗題,陳凱先破天荒地交了份白卷。原來,當時嵇汝運先生眼光獨到地發現,“理性的藥物設計”正蓬勃興起,量子化學和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將成為重要的科學前沿。于是,陳凱先被派往吉林大學,攻讀量子化學,他的第一堂課是群論,群論需要線性代數的基礎,但陳凱先此前沒有學過。 “人生中的困難也是對人的一個磨練。”回首往事,陳凱先很感慨。 啃下線性代數、啃下群論、啃下量子力學與量子化學,同時也啃下兩千個窩窩頭。有些同學受不了,中途退學了,但陳凱先沒有,他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種種考核,并公派前往法國。
回國服務對陳凱先來說并不是一個需要思想斗爭的選擇,而是出國留學時就抱有的初心。回國時,他用攢下的生活費,帶回了課題組的第一臺計算機,開展工作。 人生由無數的偶然構成,但支撐陳凱先走下這條生物醫藥創新路的,則是他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的初心與擔當。“生物醫藥不光是人民群眾的健康問題,其實跟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科技競爭力、國家安全、國際政治影響力等方方面面都有緊密聯系”,他說道。 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 在陳凱先看來, 上海生物醫藥行業需要起好兩個作用: “原始創新策源地” “世界級現代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