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效率、高選擇性地光催化CO2還原是碳中和化學中的一個重要反應,但目前仍充滿挑戰。反應過程中,質子的存在至關重要,能降低反應難度。但由于H2生成電位較低會導致嚴重的析氫副反應。H2作為副產物不僅降低了CO產量,還使得產物分離困難,不符合綠色化學的基本原則。
光敏型聚離子液體結構設計
調節產物選擇性的傳統策略主要為催化劑和助催化劑的設計。先前的研究已經揭示氫鍵可以協助質子轉移并促進H原子進一步反應。在溶液中的質子傳輸遵循Grotthuss機制,其中質子通過氫鍵網絡擴散。此外,相比于溶液中的質子傳輸外,催化劑固液界面上的質子傳輸對催化更為關鍵。界面氫鍵網絡會對調控析氫產生更加明顯的影響。
氫鍵網絡調控光催化CO2還原過程選擇性示意圖
基于以上背景,本工作提出通過切斷反應體系氫鍵網絡提高光催化CO2還原活性和選擇性。選取聚離子液體為光催化劑,其靜電微環境能夠增強氫鍵作用,在催化劑/溶劑界面處能夠形成較強的氫鍵作用,是研究體系氫鍵網絡對反應影響的理想催化劑。首先,針對聚離子液體缺少光敏性的缺點,設計并合成了6種由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相結合的光敏型聚離子液體(PS-PILs)。接下來,光催化性能測試表明,相比于不在溶劑體系加入任何添加劑,當加入CHCl3作添加劑時,CO2還原為CO的速率可以從0.6 mmol/g/h升高至35.4 mmol/g/h,CO選擇性從26.2%升高至98.9%。相反地,加入DMSO作添加劑時,提高了產氫速率,抑制了CO2還原。最后,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和拉曼光譜證實加入CHCl3時,氫鍵強度低,切斷了體系氫鍵網絡,抑制了產氫,提高了CO2還原的效率和選擇性;加入DMSO時,提升了氫鍵強度,加強了氫鍵網絡,促進了質子的傳遞,促進了產氫副反應,抑制了CO生成。本研究實現了高活性和高選擇性的光催化CO2還原制備CO。這種氫鍵網絡破壞策略可推廣到其他涉及析H2催化反應中。
鄧偉僑教授團隊研究方向聚焦在理論機制與材料設計,即結合理論與實驗,以發展性能預測的理論方法為核心,用計算機模擬設計所需性能材料,并高效地合成所設計的材料。近年來,在光催化CO2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內外期刊Angew. Chem. Int. Ed. 2024, e202316991;Nat. Commun. 2023, 14, 6971;Adv. Sci. 2023, 10, 2206687;Appl. Cat. B-environ 2021, 300, 120719.
上述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泰山學者計劃和山東大學青年學者未來計劃項目的資助。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