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妻熟女中文字幕av蜜芽,我我色综合,两女女百合互慰av赤裸无遮挡,脱了内裤掀起pg两边打肿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金涌院士:要在青少年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

來源:新京報      2024-04-10
導讀:金涌:化學工程專家,主要從事化學反應工程、流態化反應工程教學研究。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涌被認為是國際公認流態化、反應工程領域的領軍人物,循環經濟領域相關學科發展與實踐推動的領軍人物。

image.png

2023年11月1日,金涌走進北京師范大學良鄉附屬中學,與學生們分享科學趣聞。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image.png

院士寄語




幾乎沒人看得出金涌已經88歲了。


他面色紅潤,聲音響亮,走起路來不要人攙扶,自評身體沒有年輕時好用,但不妨礙他聽人說話,日常閱讀寫字。


他退休前研究化工,經過了近70年的學術生涯,是國際公認流態化、反應工程領域的領軍人物,循環經濟領域相關學科發展與實踐推動的領軍人物,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和清華大學博導。退休后,他花大把時間做科普,線上線下,對民眾、對領導、對企業家。


2023年11月1日,在北京師范大學良鄉附屬中學,由北京市科協主辦、北京科學中心、新京報社承辦的“院士專家講科學”活動中,金涌院士為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特殊的科學課。院士為什么要做科普?金涌的答案是,“科學家不僅要做科研,創造知識,同時還要傳播知識,惠及大眾,要在青少年的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


“面包干”的日子


1935年,金涌出生在北京,他由奶奶撫養長大,祖孫二人寄居在姑姑家中。他向新京報記者回憶,“我父母感染肺結核,我5歲前后他們就都去世了,我小時候他們甚至沒有抱過我,因為怕傳染給我,都是我在窗戶外邊,他們在屋里逗逗玩玩”。


金涌早熟,成績好,一路讀書到高中,高二時,他被聘到東城區團委做組織員,“冬天下著雪,我背著書包串商店,負責找徒工談心,家里怎么樣啊,有什么樣的啟發覺悟啊”,那一年,他發展了18個團員,成立了1個團支部。


1953年,金涌因高考成績優異被選入北京外國語學院留蘇預備班,已過耄耋之年的金涌還記得,自己當年“數學成績好,最想就讀的專業就是數學”。當時的學生們有一種時髦的講法,“數學好才最能體現人的智商水平。”


但最終金涌被安排進化工專業學習。進行了將近一年的俄語培訓后,1954年,他被送往蘇聯,臨行之前,這批學生受到當時高級別領導的接見,“我們的助學金比一個部長的工資都高,假如在那不好好念書,就對不起家鄉父老,成績不好,你自個就沒臉,就卷鋪蓋回來。”


當時,金涌每天早上7點起床,“連走路帶吃飯到教室”,下午下課后,直接鉆進圖書館,“不到晚上12點圖書館關門絕對不會出來”,即便在課間有丁點兒的空閑,也被用來向蘇聯的同學請教俄文,“整整5年沒有看過一部電影”。


這種擯棄一切娛樂的生活狀態一度被同窗們笑稱為“面包干”,“他們說我們干巴巴的一點水分也沒有”。但最終,金涌以所有科目滿分的成績畢業回國,苦行僧般的努力換來了當地學生和老師的敬佩。


化工領域的先驅


1959年留學回國后,金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1973年,由于中科大不再設立放射化學專業,金涌和同系的另外幾位教師一起來到了清華大學,繼續教學與科研工作。


當時教學條件簡陋,金涌和同組教師,帶著18名學生,到一家化工廠開門辦學,他們早晨參加勞動,下午在工廠進行講課,還需要參與配合改造一臺損壞的蘇聯進口大型流化床反應器。


沒有設計流化床方面的工程經驗,金涌便帶著師生查詢國際上流化工程學術上的最新進展,到北京化工研究院借用實驗設備、在車間反復測試數據,直到最終任務圓滿完成。


1979年,金涌領銜創建了清華大學反應工程研究室(FLOTU)。長期在湍動流化床、高速氣固流化床反應器、氣液固三相流化床反應器、顆粒技術及反應-反應、反應-分離耦合等領域進行深入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多年來,金涌獲得了諸多原創性學術成果,通過氣固湍流流場時空結構研究,提出了氣固流態化流型轉變的機理模型和定量判據;進行了氣固并流下行床流體力學、傳遞學的系統研究,并進行了團聚流態化行為的提出和基礎研究。


在工程開發應用研究方面:發明了湍動流化床新型復合內構件,改善了流化質量,解決了工程放大的難題,成功地用于指導六種工藝,三十余臺大型工業流化床反應器的改造或設計。所研究的氣固循環流化床、氣固超短接觸催化反應器,移動床重整反應器、大型節能干燥裝置等已成功地應用于工業過程,在生態化學工程與工藝、產品工程、亞微米與納米粉體技術研究與應用方面也取得重要突破,獲得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


1997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被組織安排,到“干一行愛一行”,金涌在化工領域深耕幾十年,他對化工懷有深厚感情,“化學工程是跟人類的生存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工,種田用的肥料、殺蟲劑,汽車的汽油,電池的燃料,裝修用的水泥、玻璃,這些全是化工人做的,沒有化工就支撐不了現在的文明社會。”


科普匠人


退休之后,金涌把大量的時間用在科普上,他曾在許多場合提到過自己熱衷科普的原因,那是多年前一次與一線化學老師的座談會上,他質問道,“你們為什么沒在中學培養學生對化學的熱愛?化學如此關鍵。”老師反駁說:“培養學生,是你們院士的職責。你們不干,卻來問我?”金涌當時無言以對,他感到慚愧,并將這個問題帶到了中國工程院,引發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一線老師們的確不清楚科學領域的最新進展,點燃學生好奇心的事,的確得我們來做。”


2009年,經金涌發起,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43位院士聯名發表了《振興化學與化學工程教育,從中學生抓起》的倡議書,號召通過化學化工的科普教育,讓更多青年學生了解化學化工專業的前沿進展。2012年,該項目分別被列為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重點資助項目。


那幾年,金涌也沒有閑著,他記得,自己曾先坐飛機,再轉火車,最終乘坐汽車到達一處偏遠山區的學校進行科普,“學生們都很激動,結束后還要拿著本子讓簽名”。他意識到,偏遠地區的孩子資源少,要投入更多精力,將科學輻射至更廣泛的地區。


回京后,他拉來自己的學生、清華大學的老師們,還有多位院士,其他高校的專家們,親自去談贊助,拍攝短片,制作配套科普書籍,希望能讓青年學生了解化學化工的內涵和深度。


經過6年的不懈努力,2016年5月,題為《探索化學化工未來世界》的視頻短片及配套科普書籍終于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做了這么多年科普,金涌的經驗是“不要講道理,而要講故事,講很多很深的道理,結果就適得其反”,他認為,真正的科普不是要教給孩子們知識,而是引發孩子們的科學興趣,“把他們‘勾引’過來,在他們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


2023年11月1日,走在秋日的校園里,入眼滿目金黃,金涌覺得自己“確實是老了”,這幾年來,他的脾氣越來越好,“我現在很隨和,但年輕時候對學生是相當嚴厲的”。他不拘小節,隨身帶著的包是2019年一次會議的紀念品。他說自己閑不住,總愛去實驗室,去和同行們交流科學問題。工作日,他要繞著小區走5000步,到了周末,他的固定行程是到圓明園散步,目標步數是一萬。


他常常在校園中閑逛,清華園中有一處地質之角,金涌記得有塊石頭上刻著愛因斯坦的名句,“每天我都無數次地提醒我自己,我的內心的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著的,和死去的人的勞動的基礎上的,我必須竭盡全力,像我曾經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樣,做出同樣的貢獻”。


這也是金涌的一生寫照。


“對科學有興趣,對國家的發展有責任感”


新京報:您為什么以化學為終生之業?


金涌:實際上并不是我選擇了化學。我1953年中學畢業的時候,因為高考分數高,直接被錄取到留蘇的預備班。我填的志愿是數學,因為當時我覺得想體現一個人聰明,就得數學好,后來組織安排我學化工,我還有點不高興。但干了一輩子,我現在完全是干一行愛一行了。


新京報:您的學生時代的學習生活是什么樣的?


金涌:剛開始到蘇聯的時候,下了火車,一個中國的高年級學生把我帶到宿舍,給了我功課表,就像把我扔在這大海里了。我第二天早上一醒,都不知道自己在哪呢,聽廣播一句聽不懂,我說這次慘了。


我們5年沒看過一部電影。冬天天冷,我們7點多到學校后就不再出來了。每天上課上到下午4點多,直接鉆圖書館,圖書館晚上12點關門,我們就12點才回宿舍,12點以前絕對不會出來的,每半個鐘頭干什么,小本都規劃好了,不能有一點時間浪費。下了課我們也不出去,在課間和蘇聯的同學請教俄文。


最后我們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學生都做到每門功課滿分,所以上世紀50年代的留蘇學生給當地學生和老師的印象簡直太另類了。但他們也很佩服中國學生的毅力。


最后發畢業證書的時候,中國學生的證書一摞紅的,真是露臉。


新京報:能不能介紹一下您的研究?


金涌:我是做化工的,我想特別提到的一個研究進展是,2001年我們的反應工程研究室能夠成噸制備碳納米管了。當時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大家聽了我們能做成都很震驚。


碳納米管是1991年被發現的,這是化學及材料學很熱的研究領域,為什么呢?碳納米管的傳熱性能可與金剛石媲美,導電電流密度可達銅的1000倍以上,強度是鋼的100倍,重量僅是鋼的1/6。國際學術研究認為,它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超強、超韌材料及下一代半導體材料。剛發現這種材料的時候,碳納米管只能按克生產,我們的團隊能實現碳納米管的量產,就能應用到工業中。


但實際上,我們的研究并沒有被中國的企業家們所看到,他們幾乎一竅不通,都不知道什么是碳納米管,更別提該怎么用。過了幾年,還是一個外國公司說可以賣給他們,我們沒辦法,只能200萬美元賣掉了,因為再不賣只能砸手里,后來人家把碳納米管用在鋰電池里,現在每年能有幾百億的利潤。


從這個之后我就一直在想,這么好的材料,怎么中國的企業家不來買,不來用。后來我琢磨明白,科學研究和企業之間是有距離的,企業家們不知道、不了解最新的研究進展,那就很難很快地將最新的科研成果運用到實際生產中,這還真的需要學者專家來向企業家們做科普。


我們的團隊后來發現可以把碳納米管跟石墨烯做結合,石墨烯是個平面,碳納米管是個柱子,用碳納米管把石墨烯一層層架起來,形成了立體的納米材料。


這個材料做出以后,有外國企業希望大量買成品,我們就去調查,他們的用途是什么,結果發現人家是把納米材料填入鋁片中,做成電極。我們也因此找到了應用方向,告訴了企業怎么用,中國公司也愿意買單,他們把這個材料用到了電池里,后來促進了汽車產業發展。


所以真的還是要科普,讓企業家了解技術,真正有利于制造業的發展。


新京報:您對現在的年輕人,有什么樣的期待?


金涌:現在的年輕人不用說,當然很聰明,但我覺得我們尤其要培養我們的學生對科學有興趣,對國家的發展有責任感。


不能讓學生成長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清華有個地質之角,里面有塊石頭上刻著愛因斯坦的名句,“每天我都無數次地提醒我自己,我的內心的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著的,和死去的人的勞動的基礎上的,我必須竭盡全力,像我曾經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樣,做出同樣的貢獻”,我們還是要培養學生的品德,要知恩圖報。


新京報:您怎么看科技報國?


金涌:其實一直以來,我都感到愧疚,我們2000年以前培養出來的學生基本上全都出國了,為什么不留在國內呢,這個問題我也在想,但我后來意識到,人家出去之后,不能說就對國家沒有貢獻了,而且絕大部分人都是對中國有感情的,后來我們經常請出去的人回來做兼職教授,多來交流,這也有助于我們了解國際最新的研究進展,現在回來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新京報:您怎么看待當今年輕人所認為的“生化環材”是“天坑專業”?


金涌:我認為恰恰相反。我自己是搞化工的,化學工程是跟人類的生存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工,沒有化工就支撐不了現在的文明社會,還有一些高端制造,比如高檔的碳纖維,之前我們不會做,需要進口,就容易被“卡脖子”,后來我們把這個技術難題突破了。


我覺得這些前沿學科,應該以變化的眼光來看待,時代是進步的,應該找準一個方向深入鉆研,在自己的領域做到一流。




同題問答


1 新京報:您覺得科學家應該具備的關鍵素質是什么?


金涌:最重要的我覺得是好奇心,科學家一定要有發現問題的能力,不能發現問題,也就根本談不到解決問題。當然,科學家應該具備很多能力,其他的大家都說得很多,我提兩個大家不太留意的,一個是,能夠用簡單形象的語言把自己研究的東西講給老百姓聽,愛因斯坦說過,無論你的研究內容有多深奧,假如你不能用非常簡單形象的語言說給老百姓聽,你就沒有研究透。


另一個是,說服別人的能力,讓別人跟著你一塊思考,同意你的思考,這個也是需要的。


新京報:如何讓小朋友們愛上科學?


金涌:讓青少年們完全懂科學的前沿,這是不可能的,我有的時候跟同學們座談,很多孩子問,我聽完你說的,我怎么還沒懂,你給我再講具體怎么了,我說我怎么講你也懂不了。


真正的科普并不是給你講懂,而是講這個東西有多奇妙,它多有意思,或者對人類多有好處,就只給你種一個種子,叫你覺得很好奇,你下決心這一輩子干這個事兒。比如愛因斯坦,他說他小時候就因為聽了一個報告,說你要能跑得跟光一樣快,你會看到一個什么樣的情景,他覺得非常好玩,他一輩子就干這個事了。


我覺得院士就要“勾引”學生,有些東西他原來不知道,結果我們一講,他有了興趣,覺得這個也值得我去干。

圖片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南市| 阳东县| 克拉玛依市| 醴陵市| 安化县| 西昌市| 安阳县| 全椒县| 册亨县| 庆城县| 视频| 闻喜县| 永定县| 南丰县| 伊川县| 阳西县| 高密市| 米脂县| 敦煌市| 子洲县| 兴宁市| 稻城县| 洞口县| 江永县| 临沭县| 屏南县| 河曲县| 行唐县| 祥云县| 剑阁县| 安陆市| 阜阳市| 昂仁县| 安顺市| 岳西县| 城市| 凭祥市| 峡江县| 出国| 罗定市| 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