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聚酰胺的經典合成法
西北大學關正輝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于烯烴羰基化反應研究(J. Am. Chem. Soc. 2021, 143, 85; J. Am. Chem. Soc. 2021, 143, 7298; J. Am. Chem. Soc. 2012, 134, 17490; Angew. Chem. Int. Ed. 2024, e202406226; 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23117 (hot paper);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2199 (hot paper);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14196; Nat Commun. 2023, 14, 3167; Nat Commun. 2023, 14, 2572; Sci. China Chem. 2023, 66, 1474等)。近日,結合作者課題組在烯烴羰基化反應方面的研究基礎,作者以簡單易得的雙烯、雙胺和一氧化碳為單體,發展了鈀催化烯烴的氫胺羰基化可控聚合新方法并實現了功能性聚酰胺的高效合成。作為傳統尼龍合成方法的有益補充,該突破性的聚合方法可用于電致變色聚酰胺材料、可降解聚酰胺材料等的高效合成,從而為聚酰胺功能高分子的變革性合成與結構創新提供了新的方案。
圖2. 本篇工作
在最優反應條件下,作者對單體的適用范圍進行了考察。如圖3所示,降冰片二烯、環己二烯以及DA加成得到的二烯等,在聚合反應中均展現出很好的兼容性。在標準條件下,均能獲得較高收率和較高分子量的聚酰胺產物。作者還研究了二胺單體的適用范圍。含有碳酸脂官能團的二胺、含有四苯乙烯片段的二胺以及含有電致變色基團的二胺等均能很好的兼容于該烯烴羰基化聚合反應,從而為新型功能性聚酰胺,包括可降解聚酰胺、電致變色聚酰胺、聚集誘導發光型聚酰胺等的合成發展了新方法。
圖3. 烯烴羰基化聚合反應的范圍以及功能聚酰胺材料的性質
作者研究發現,相較于傳統方法合成的直鏈聚酰胺,以該方法合成的新型脂肪環狀聚酰胺具有更好的耐熱性、更高的玻璃化轉變溫度和更好的溶解度。例如,熱重分析顯示聚酰胺PA3的熱分解溫度(Td5)比聚酰胺PA-MDA6的熱分解溫度高57℃。聚酰胺PA3的玻璃化轉變溫度(Tg)比PA-MDA6的玻璃化轉變溫度高78℃。因此,該類聚酰胺有望作為高性能、易加工的新型功能材料。
圖4. 熱學性能對比
總結
關正輝教授簡介
關正輝,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獲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入選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支持計劃,獲得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陜西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陜西青年科技獎、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等獎勵。為中共陜西省“羰基化有機合成”三秦英才創新團隊帶頭人、陜西省“羰基化合成”創新團隊帶頭人、陜西高校一碳化學轉化青年創新團隊帶頭人、中科院西部之光訪問學者、陜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研究興趣為有機合成、羰基化反應、功能材料的合成與應用等,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CCS Chem.、Sci. Bull.、Sci. China Chem.等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