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門,一種寧靜而溫馨的氛圍撲面而來。屋里布置得井井有條,小閣樓一塵不染。徐如人老先生熱情地為記者們分享了家鄉的小枇杷,那甜甜的味道仿佛也傳遞著他對生活的熱愛。盡管已經92歲高齡,但他精神矍鑠,面色紅潤,讓人感受到他內心的活力。
在與記者的交談中,徐如人深情地說:“我一生只干了這一件事,我希望一直干下去。吉林都已經成為我的第一故鄉了,因為我在這里太多年了?!边@句話道出了他對化學事業的熱愛和對吉林大學的深厚感情。
徐如人與媒體記者合影
徐如人是一位傳奇人物。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無機化學家、國際著名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學家,也是我國“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創建者與奠基人。他的科研成果和學術貢獻為國際上分子篩與多孔材料科學與應用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的名字在化學領域閃耀著光芒。
1945年徐如人(前排右1)與父母和弟弟在杭州合影
徐如人的科研生涯始于20世紀50年代。他1932年在浙江上虞出生。1949年8月去上海參加華東地區的統一招生考試,考上了復旦大學化學系。1950年暑期,徐如人聽說當時上海交大化學系在有機化學與物理化學方面有朱子清先生、顧翼東先生等著名教授,在化工方面又有蘇元復教授等。通過仔細了解,熱愛化學的他感到交大的化學專業設置可能更適合于他的專業取向和今后的發展。懷著對這些先生的敬仰和對化學專業的熱愛,徐如人決定轉學到交大。在暑期開學前通過正規的轉學考試插班到了交大化學系念二年級。
1952年,從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畢業,他懷揣“支援東北”的熱情,來到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化學系,擔任助教工作。在那個艱苦的年代,他參與了化學系的創建工作,并先后從事了一系列大學一年級的基礎教學與實驗工作。
徐如人復旦大學學生證
“文革”期間,徐如人被下放到農村,但他并沒有放棄對化學的熱愛。他與吉林省地方工業研究所的吳德銘與王福繼兩位化工工程師合作,利用他自創的水熱合成方法,在簡陋的條件下生產水玻璃,為當地公社帶來了收益。在校辦工廠時,他又協助德惠縣化工廠利用當地資源生產分子篩。徐如人老先生回憶道:“這些經歷都為我日后的科研和研究生培養工作提供了基礎。1977年,我被‘平反’,恢復了教師身份,開始從事指導工農兵學員畢業論文工作?!?/p>
徐如人(后排左1)下鄉時與五七戰友在公社門前合影
1978年,吉大化學系開始恢復招收研究生,徐如人成為首批有資格招收研究生的中青年教師之一。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導師,他刻苦學習和研究,為學生們提供了優質的教學和指導。
在研究工作中,徐如人始終關注國際前沿。他積極與國外學者交流合作,不斷拓寬視野,為學生們創造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回憶起改革開放之初的經歷,徐如人感慨地說:“當時吉林大學與國外大學的交流合作很少,我率先提出與歐洲國家的學者建立科研聯系,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感謝學校和系里的開明與信任,讓我的想法得以實現?!?/p>
1979年、1981年、1983年,徐如人連續三次邀請漢斯·萊歇特教授來吉林大學訪問講學,并探討科研合作的可能性。1981年,徐如人的學生們完成了畢業論文并準備答辯。他對學生們要求嚴格,要求論文必須用中、英文撰寫,并準備中、英文各一份供評委評審。這對學生們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挑戰,但也讓他們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提高。最終,學生們的答辯非常出色,論文得到了評委們的高度評價。徐如人至今還記得漢斯·萊歇特教授對中國碩士研究生表現的驚訝?!笆潞笏€問過我,這是否是博士論文答辯?!?/p>
徐如人(左)在指導研究生做實驗
徐如人的研究工作為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要研究領域“分子篩微孔化合物的合成晶化機理與設計定向合成的系統研究”開創了良好的開端。
徐如人的科研成果和學術貢獻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和贊譽。他曾四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三次獲得國家教委與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5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化學獎,1998年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和模范教師稱號,2016年獲得首屆“吉林大學終身成就獎”,2017年獲得首屆“中國分子篩終身成就獎”。他還培養了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國家級教學名師在內的一大批無機合成化學領域杰出人才。
2017年9月16日,吉林大學71周年校慶之際,徐如人將他與夫人龐文琴教授一生的積蓄500萬元捐贈給學校,設立“龐文琴、徐如人教育基金”,用于支持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此外,他經過十余年的思考,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建設凝聚態化學科學體系的戰略性設想,并一直致力于該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
徐如人的故事是一個關于堅持和追求的傳奇。他用一生的時間追求卓越,為化學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在采訪徐如人老先生的過程中,記者也感受到了他對吉林深沉的愛。
徐如人在吉林工作了一輩子,他已經把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傳遞給他的學生、他的孩子、他身邊的每一個人。當年從南方來到東北工作的許多同事,大都由于地域、氣候、經濟條件等原因陸續離開了,但徐如人堅守了下來,這一守就是70年,一輩子,從未離開。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留在東北,扎根吉林?他的一句話道出了大家不解的謎團:“這個地方要是人都走了,誰來管?”雖是一句極其普通的話語,卻蘊含了他對東北建設與發展的責任與擔當。在徐如人心中,地域環境、經濟條件只是外在因素,只要懷著一顆獻身科教、潛心培育桃李的初心,在哪里都會結出碩果的。如果說每個人的成功都有秘訣的話,這就是徐如人老先生的秘訣。
徐如人老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在他的大腦中,仿佛裝的都是實驗數據、科研思想、教育理念和為師之道,幾乎沒有私心雜念和功名利祿存儲的空間。所以,他做起事來執著、虔誠、心無旁騖、不為名利所左右,因此所做必果,積微成著,成就非凡。
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徐如人老先生一生在科研工作中鍥而不舍,砥礪進取,格物窮理,傾力求是,終成大道。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劉昆鷺
攝影 蔣盛松
老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