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2024年“科學探索獎”揭曉!化學新材料領域:程群峰、范峰滔、劉志博、譚斌、王博
來源:化學加網 2024-08-26
導讀:8月26日,新基石科學基金會正式揭曉第六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49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化學新材料領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程群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范峰滔、北京大學劉志博、南方科技大學譚斌、北京理工大學王博等5人獲獎。


“科學探索獎”由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出資、運營和實施,是一項科學家主導的公益獎項。“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由楊振寧、饒毅、陳十一、程泰寧、高文、何華武、李培根、毛淑德、潘建偉、施一公、鄔賀銓、謝克昌、謝曉亮、張益唐等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公司創始人馬化騰共同發起。“科學探索獎”聚焦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資助“探索期”青年科技工作者,面向未來、獎勵潛力、鼓勵探索。資助數學物理學、化學新材料、天文和地學、生命科學、醫學科學、信息電子、能源環境、先進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領域,支持獲得博士學位、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男性45周歲及以下、女性48周歲及以下。每年不超過50人。每人300萬元(人民幣),分5年資助,每年60萬元。程群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2003于河南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08年在浙江大學獲博士學位,2008-2009年在清華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從事博士后工作,2010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主要從事高分子納米復合材料的研究工作,針對高分子納米復合材料存在的孔隙問題,提出了降低孔隙率提高力學性能的普適性策略,制備了一系列輕質高強納米復合材料。先后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牛頓高級學者基金和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項目的資助,獲中國復合材料學會青年科學家獎、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在Science, Nat. Mater., Nat. Commun., PNAS,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期刊發表SCI論文86余篇,其中影響因子>10的論文35篇,論文引用4300余次,H因子35,授權中國發明專利22項,部分研究成果被Nature選為研究亮點報道、人民日報頭版報道。范峰滔,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入選“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 。2003年在山西大學獲學士學位,2010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 導師: 李燦 )。長期從事催化劑及反應過程的原位、動態先進成像表征研究,尤其針對高效光催化分解水的重大挑戰——電荷分離的瓶頸問題,發展了空間分辨的表面光電壓成像新方法,并將其應用于光催化材料電荷分離的成像研究,揭示了內建電場重排、不對稱光照、缺陷分布以及助催化劑組裝等引起的復雜電荷分離機制與光催化分解水之間的本質關聯;通過發展“時空接力相機” 實現光生電荷轉移過程的全時空動態追蹤,“拍攝”到光生電荷轉移演化全時空圖,為進一步診斷和突破光解水的瓶頸問題提供重要解決手段;研究工作在國內外相關領域產生重要影響,在Nature, Nature Energy, Nature Comm, Natl. Sci. Rev., Angew Chem., Nano Lett., J. Phys. Chem. Lett., Chem. Soc. Rev.,Acc. Chem. Res.等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多次應邀在Faraday Discussion,高登會議等國際重要學術會議上報告工作,作為主要研究人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2011年,第四完成人)。 劉志博,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昌平國家實驗室領銜科學家,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雙聘教授,北京大學應用化學系副主任。2010年在南京大學獲學士學位,2014年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2014-2016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員,2016年加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主要從事放射性藥物、中子俘獲治療和放療響應藥物研究。近年來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等多個科研項目;以通訊作者在Nature(兩篇)、Nat. Chem.,Nat. Biomed.Eng.等期刊發表論文60余篇;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國際中子俘獲治療學會Fairchild Award,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等獎項。譚斌,南方科技大學終身教授,理學院副院長,化學系科研副主任、博士生導師。2001年本科畢業于湖南科技大學。2005年碩士畢業于廈門大學化學系。2010年博士畢業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系,導師鐘國富教授,研究方向為新型手性有機催化劑的設計及不對稱多米諾反應的研究。2010年3月至2012 年9月的博士后期間,在有機小分子催化領域的發源地--美國斯克普斯研究所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師從Barbas教授,繼續從事催化不對稱合成的研究。2012年9月,以準聘(Tenure-Track)副教授身份加入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2018年1月晉升為終身正教授。到目前為止,在軸手性化學、不對稱多組分反應、自由基化學以及協同催化領域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60多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的1篇Science、2篇Nature Chemistry、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6篇J. Am. Chem. Soc.、11篇Angew. Chem. Int. Ed. 和1篇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論文總被引超過4000次。多篇論文被多篇文章被不同國際雜志重點評述或被選為封面文章。此外還有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正在審稿和準備之中。目前擔任《中國科學-化學》和《中國化學》青年編委。王博,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高能量物質前沿科學中心主任、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領軍人才。2004年于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2006年于美國密歇根大學獲化學材料學碩士學位,2008年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化學材料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新型金屬有機框架(MOF)、配位聚合物薄膜材料(MOFilter)研究,面向重大國家需求,關注污染治理、綠色儲能、能源氣體生產與儲存等領域。2011年至今 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博導。已在Nature、Science、JACS、Angew.等學術期刊上發表80余篇論文,論文SCI他引超過11500次,單篇最高他引2600次。2011年底全職回國獨立工作以來,已作為通訊作者在Science (1篇)、Nat. Mater.(1篇)、Nat. Commun.(3篇)、JACS(10篇)、Angew. Chem. Int. Ed.(10篇)、Accounts Chem. Res.(1 篇)、Chem. Soc. Rev.(3篇)、Energy Environ. Sci.(3篇)、Adv. Mater.(4篇)、Chem. Sci.(2篇)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90余篇論文。目前擔任中國科協常務委員、教育部科技委委員;國際IZA學會MOF Commission常務理事、科技部氫能專項總體組專家、中國交通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會常務理事、國際電化學能源科學院(IAOEES)理事、中關村氫能技術聯盟副理事長、中國交通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會理事、兼職擔任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理事;中國化學快報、中國化學學報和Scientific Reports等雜志編委、安全與環境學報副主編。
2022

2021

2020

2019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