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不同位置連接的PR和OR二聚體的分子結構。
天津大學孫哲團隊于2020年報道了共軛擴展的五環奧林匹克烯自由基(OR)的合成(J. Am. Chem. Soc. 2020, 142, 11022)。基于OR體系,該團隊提出了自旋密度分布和空間位阻導向的保護-氧化-保護策略(POP策略,Angew. Chem. Int. Ed. 2023, 62, e202313257),該策略可實現取代基在自旋位點的逐步引入,從而制備穩定的多取代自由基。近日,利用這一策略,該團隊成功合成了非自旋位點直接相連的非凱庫勒雙自由基OR二聚體1,其合成路線如圖二所示。根據Ovchinnikov規則,雙自由基1應為單線態基態。
圖二:雙自由基1的合成路線
作者對雙自由基1的性質進行了詳細的表征。該分子表現出了很好的穩定性,其在甲苯溶液中的半衰期超過3.5年,固態熱分解溫度高于300 ℃。其單晶結構表現出相交的分子結構和緊密結合的二聚體構型,由于取代基的大位阻使得中間的單鍵轉動受限,在晶體中發現了一對軸向對稱的手性對映體。對分散在固體基質中的樣品進行電子順磁共振 (EPR) 和超導量子干涉衍射 (SQUID) 測試,結果表明該雙自由基為單線態基態,且具有較小的單三線態能隙(SQUID測定為?0.17 kcal/mol),符合理論預測。溶液相的VT-EPR表明分子旋轉相關時間為63納秒,處于慢運動區間(slow motion regime),這一特性使得該分子具有在生物體系中用作自旋探針的潛力。循環伏安測試表明該雙自由基具有四階氧化還原特性,其雙陽離子可以被分離和表征。
圖三 穩定性、晶體結構和電子結構表征。
綜上所述,這項研究證明了POP策略不僅可以得到穩定的稠環芳烴單自由基,同時對于構建合成困難、穩定性差的非凱庫勒雙自由基也是非常有效的策略。該策略有望用于開發具有高自旋基態以及較小單三線態能隙的功能性有機自旋材料。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