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仿生手性伯胺催化劑的設計思路
自然界中存在著能夠催化不對稱Aldol反應的Type I Aldol酶(Science 2001, 294, 369.)。2007年,羅三中教授受到其機制的啟發,注意到酶空腔中的二胺結構的催化能力,設計了有別于List、MacMillan等人脯氨酸骨架的新穎仿生手性伯胺催化劑,開啟了手性伯胺催化的篇章(圖1;參閱: Luo, S. et al. Acc. Chem. Res. 2015, 48, 986-997.)。
在隨后的十余年中,羅三中課題組致力于探索其不對稱催化應用,在豐富了伯胺催化劑骨架的同時,還嘗試將其與金屬催化、有機催化、光催化和電催化結合,成功地開發了一系列不對稱合成方法學;同時還利用物理有機化學的研究手段,從多個維度(如酸堿性質、電子轉移、光能轉移)方面,深入挖掘、揭示其背后的自然科學內涵。
圖2 手性伯胺的“1+x”協同催化不對稱轉化的發展歷程
在綜述中,羅三中團隊系統性地總結了手性二胺催化的成功案例,代表性的工作如下:
一. 與過渡金屬協同催化
Pd、Rh催化
圖3 Pd、Rh協同催化的不對稱烯丙基化反應
醛、酮可以與手性二胺催化劑形手性烯胺中間體;同時,烯、炔及其衍生物可以在過渡金屬(如Pd、Rh)的作用下活化,與烯胺作用后可以實現羰基α-位的烯丙基化反應(圖3)。
圖4 雙層Sterimol模型
經過深入研究,羅三中教授團隊注意到了此類反應中,二胺催化劑上的取代基位阻與產物對映選擇性之間的關聯?;趯嶒炁c理論計算,團隊建立了雙層Sterimol模型(圖4)。以異丙基為例,這一模型將其分解為2-位碳(內層)與兩個作為“取代基”的甲基(外層)的位阻效應,實現了位阻效應的精細化描述和高精度預測。這一模型的內涵也被形象地稱為“取代基的取代基效應”。
Cu催化
圖5 Cu催化的N-/O-選擇性反應
Cu(I)具有利用氧氣實現催化氧化的能力。羅三中課題組設計了利用CuCl和O2氧化羥胺的催化循環,持續地產生活性亞硝基物種,與手性烯胺作用得到α-胺化的產物(圖5)。該方法學不僅能夠合成上述的N-選擇性產物,通過調節反應條件,還能夠得到O-選擇性的產物。
Fe催化
圖6 含有二茂鐵單元的“開關”二胺催化的不對稱Aldol反應
羅三中團隊與崔秀靈教授、吳養潔院士團隊合作設計了一種含有二茂鐵單元的手性二胺催化劑,其可以通過氧化或還原切換Fe的價態,實現“開關”催化能力的效果(圖6)。當使用外加的氧化劑時候,催化劑被氧化為“開啟”狀態。此時,骨架上的二茂鐵陽離子單元充當了Lewis酸,與底物醛作用,可以成功催化不對稱Aldol反應。
二. 與其他有機催化劑協同催化
酮催化
圖7 與三氟苯乙酮協同催化的不對稱羥基化
2021年,羅三中團隊創新性地將酮催化與氨基催化結合,并以過氧化氫為氧化劑,實現了高效的不對稱羥基化反應(圖7)。團隊細致地研究了反應機理,注意到手性二胺催化與三氟苯乙酮結合形成的亞胺可以被過氧化氫氧化為手性氮氧雜三元環物種,進而氧化烯胺得到手性羥基化產物。
FLP催化
圖8 “位阻路易斯串”策略實現的不對稱硫醚化反應
通常而言,手性二胺催化劑常與一當量強酸(如HOTf)配合使用。羅三中團隊設想其同樣能夠與強路易斯酸進行協同催化(圖8)。經過細致研究,團隊將緊密路易斯酸堿對(FLP)引入了氨基催化體系中,實現了對二硫醚底物的活化,得到了高對映選擇性的手性硫醚產物。羅三中團隊將這一體系形象地比喻為“位阻路易斯串”(Bulky Lewis Trio)。
三. 與光催化協同催化
交叉脫氫偶聯
圖9 不對稱交叉脫氫偶聯反應
羅三中團隊利用[Ru]試劑作為光催化劑可以氧化四氫異喹啉衍生物,同時加入[Co]試劑輔助脫氫,得到活性亞胺陽離子中間體。其能夠與烯胺作用,形成兩個連續的手性中心(圖9)。氨基催化劑與亞胺陽離子之間的電荷排斥作用決定了該反應的過渡態,該反應中,氨基催化、光催化、鈷催化放氫三者協同作用,體現了反應體系設計的精巧。
α-亞胺自由基的相關反應
圖10 不對稱炔基化反應
伯胺形成的烯胺能夠經歷單電子氧化,形成α-亞胺自由基。2017年,羅三中團隊利用這一性質,使酮酯底物在手性伯胺和光催化劑的共同作用下,得到手性α-亞胺自由基物種,并成功實現了不對稱炔基化反應(圖10)。這也是α-亞胺自由基在學術論文中首次亮相。
圖11 不對稱脫氫烯丙基化反應
隨后,羅三中團隊又進一步拓展了這一中間體的應用。由于烯烴結構缺乏“抓手”,因此對其的選擇性調控較為困難。團隊經過研究,將[Co]物種引入體系中,設計了經歷α-亞胺自由基-烯烴-鈷中心自由基的“三明治夾心”過渡態,成功地將烯烴“固定”,得到了手性烯丙基化產物(圖11)。
去消旋化反應
圖12 α-支鏈醛的去消旋化
2022年,羅三中團隊巧妙地利用光催化的能量轉移機制實現烯胺的光致E/Z互變,接著經歷手性二胺催化劑介導的不對稱質子化,將底物轉化為高對映選擇性的手性α-支鏈醛(圖12)。該工作打破了傳統熱力學與動力學的壁壘,被諾貝爾獎得主List稱作是他“夢想中的反應”。著名化學新聞網站C&EN評論稱該工作為充滿挑戰性的難題提供了一個精妙的解決方案。
四. 與電催化協同催化
圖13 電催化不對稱芳基化反應
由于苯炔是具有高活性的中間體,利用化學手段產生苯炔難以實現精準調控。羅三中團隊設想利用電化學手段可控地產生苯炔中間體,實現其不對稱轉化。最終,團隊使用了氨基苯并三氮唑為原料,其在電氧化條件下能夠脫去兩分子氮氣,并在乙酸鈷的輔助穩定作用下,可控地形成苯炔。最終實現了不對稱芳基化反應(圖13)。
結語
羅三中課題組開發了具有優秀普適性的手性二胺催化劑,并將其成功地與多種催化體系結合,形成了“1+x”協同催化合成策略。
效法自然,融會貫通,羅三中課題組還致力于建立有關烯胺的物理化學指標的數據集,例如BDE、pKa、動力學常數等,謀求為氨基催化反應的理性設計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羅三中團隊相信氨基催化在即將到來的數據驅動化學、機器學習、AI化學等全新領域還能煥發新的生機。
本文的第一作者為羅三中課題組畢業生蔡茂。張龍副研究員、畢業生張文昭、林奇峰參與了寫作。本文的通訊作者為羅三中教授。
原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ccounts.4c00128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