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酰胺與烯烴的[3+2]環化已有初步的研究(局限于二級酰胺與橋環烯烴,圖1a),但相應的自由基型[3+2]環化反應還未被研究,其中有兩個重要的因素。第一是:酰胺難以被單電子還原而啟動自由基反應;第二個是,酰自由基與烯烴的反應往往以氫原子轉移(HAT)或單電子轉移(SET)結束,發生加成反應(圖1b),難以進一步環化。
近日,中山大學趙德鵬團隊報道了首例芳酰胺與烯烴的自由基型[3+2]環化反應(圖1c)。為了克服上述兩個挑戰,他們以亞胺鹽為關鍵中間體進行了對應的設計。第一,采用親電活化策略,原位將酰胺轉化為易還原的亞胺鹽,在溫和條件下引發自由基。第二,在反應中間體中,芳環受亞胺鹽的吸電子效應影響,自身電子云密度降低,與親核性自由基反應性增強,從而實現環化,而不是廣泛報道的加成后生成直鏈酮的反應。
圖1 酰胺與烯烴的[3+2]環化,酰基自由基與烯烴的加成
在最優條件下,作者考察了底物范圍(圖2)。在芳酰胺方面,反應對各種取代模式的芳環和酰胺均適用(3a-3z);在烯烴方面,末端烯烴、部分內烯烴和環烯烴均可以轉化為目標產物(3al-4i),反應兼容F、Cl、Br、 I、MeO、酯基、氰基、磺酰胺、醚、胺等官能團,對酰胺具有較高的選擇性。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直接分離出一批亞胺鹽產物(4a-4i),為反應過程的理解提供了證據,同時為方法的進一步應用提供了基礎。
圖2 部分底物
在底物擴展的基礎上,作者進行了產物衍生化和方法的應用研究(圖3)。首先,作者進行了原位衍生化,一鍋法合成了烯胺和胺(圖3a)。然后作者對亞胺鹽產物和酮產物分別進行了衍生化,包括氟代、擴環、稠環衍生、合成抑制劑等(圖3b)。最后,作者將方法應用在活性分子的后期結構修飾中(圖3c)。
圖3 產物衍生化
為了驗證反應機理,作者進行了自由基捕捉實驗(圖4a)、氫氘轉移實驗(圖4b)、自由基串聯實驗(圖4c)和動力學同位素實驗(圖4d),充分驗證了各個反應中間體的存在,為反應機理的提出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圖4 機理實驗
在以上機理實驗、產物結果和前期文獻的基礎上,作者提出了如下反應機理(圖5)。首先,芳酰胺與三氟甲磺酸酐(Tf2O)作用,原位生成亞胺鹽A,A與激發態光催化劑(*IrIII)發生單電子轉移(SET)被還原成亞胺鹽自由基B,光催化劑則被氧化成IrIV;隨后B與烯烴加成,生成自由基中間體C,接著發生分子內加成生成中間體D,D與氧化性的IrIV單電子轉移形成正離子中間體E,同時光催化劑被還原成IrIII進入下一個催化循環;然后E脫質子得到亞胺鹽產物4。最后,在堿作用下,4異構化成烯胺F,并于酸性條件下水解得到1-茚酮產物3。
圖5 可能的機理
在該工作中,作者以亞胺鹽為關鍵中間體,對反應過程進行控制,實現了芳酰胺與烯烴的自由基型[3+2]環化反應。該方法操作簡單、官能團耐受性好、底物范圍廣,一系列芳酰胺與烯烴在光催化下環化成生成重要的1-茚酮骨架。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