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中大,山高水長
百年化學,風華正茂
中山大學化學學科百年發展歷程回顧
(二)
學脈傳承(1949-1978)
新中國成立后,中山大學化學系迎來發展新局面。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大與嶺大化學系合并,化學系辦學實力得到增強。嶺大化學系底蘊深厚,其化學教育始于1906年,并于1934年招收研究生,擁有梁敬敦(C. N. Laird)、富倫(H. S. Frank,曾任嶺大副校長)、趙恩賜、孔憲保、曾朝明、何世光、林尚安等知名專家學者。新的中大化學系于1953年開始逐步設立無機、分析、有機、物理化學等教研室,高分子、材料化學研究走在全國前列,并培養出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垣、梁棟材、江元生、林尚安、蘇鏘、姜中宏,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翠芬等棟梁之才。
院錄調整:
嶺大化學系并入中大化學系,強強聯合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大化學系與嶺大化學系合并,組建新的中大化學系,師資力量得到明顯加強。
研究生培養:
化學系研究生教育發端于嶺大
嶺南大學化學系于1934年始招研究生,第一、二位研究生胡國豪、曹幸生分別于1937、1941年畢業,均獲理學碩士學位。曹幸生則是化學系歷史上第一位女碩士,她畢業后曾被聘為嶺大化學系教員、科學館館長,院系調整后,任教于中山大學化學系。
中山大學化學系徐賢恭教授于1956年始招理論有機化學方向研究生,龍康侯教授于1962年招收天然有機化學方向研究生。
教學進展:
化學系第一批教研組設立
1953年,化學系開設無機化學(負責人楊燕生)、分析化學(負責人陳淑達)、有機化學(負責人李子誠、李曼孚)、物理化學(負責人周達仁)4個教研小組,1956-1958年間,相繼成立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4個教研組。教研組是教研室的雛形。這個時期,化學系的教研工作獲得到蘇聯專家的指導。
科研進展:
高分子、材料化學研究走在全國前列
1955年開始,林尚安等人開展高分子化學研究,所研制的有機硅新材料曾被應用于國防及尖端裝置中,獲得國防科工委獎和全國科技大會獎。林尚安對烯烴高效催化聚合、共聚合與聚合理論及各種聚烯烴合成的系統研究極大地豐富了配位聚合理論。
1958年開始,曾漢民、陳志雄等人開展天然橡膠接枝共聚物研究。1965年后,曾漢民主持建成我國首個新型高抗沖擊強度塑料中試基地,該基地后發展成為材料科學研究所。
更多中大化學學科百年發展歷程介紹內容,歡迎各位蒞臨學院院史館參觀指導!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