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端炔的氫-烷基化反應是合成二取代烯烴的一種有效方法。然而,在實現合成中間體和生物活性分子中常見的α,β-不飽和羰基骨架的合成中,其應用還很少。活化烯烴中的熱力學穩定性較差的Z-異構體由于其易于經歷異構化的傾向以及缺乏可靠的Z-選擇性氫-烷基化合成方法等問題,因此實現其合成具有很大的挑戰性。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Gojko Lalic課題組發展了銀催化,末端共軛炔烴與烷基硼烷的氫-烷基化反應,以良好的Z-選擇性得到了一系列(Z)-α,β-不飽和酯、仲和叔烷基酰胺、芳基酰胺、烷基和芳基酮。此方法可作為烯烴交叉復分解反應的補充,后者是目前唯一合成Z-Michael受體的催化方法(Scheme 1)。歡迎下載化學加APP到手機桌面,合成化學產業資源聚合服務平臺。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2019年,Gojko Lalic課題組報道了一種以烷基硼烷為烷基化試劑,對末端炔烴進行Z-選擇性氫-烷基化的新方法(Scheme 2)其認為這種即不涉及強親核中間體或自由基中間體的氫-烷基化機制可能非常適合共軛炔烴的氫-烷基化過程。在已建立的機理中,烷基硼烷的親電性和銀催化劑驅動烷基化反應,并促進硼酸鹽絡合物的形成和1,2-金屬酸鹽的遷移。考慮到相同的機制可以在共軛炔烴的氫-烷基化中實現,作者開始探索這種反應的可行性。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首先,作者探索了關鍵親核中間體炔基銀與α,β-不飽和羰基的兼容性。將炔基銀2置于α,β-不飽和酯1的甲苯溶液中,超過95%的烯烴在3小時后保持完整(Scheme 3a)。在相同的反應條件下,類似的炔基鋰導致41%的烯烴消耗,表明炔基銀的反應活性較低。此外,當將炔基銀置于α,β-不飽和酯1和烷基硼烷3的混合物中時建立了與硼酸鹽絡合物的平衡,且在反應混合物的11B NMR譜中,在?16 ppm處出現了共振(Scheme 3b)。與此同時,共軛烯烴保持完整。此競爭實驗中烷基硼烷與α,β-不飽和羰基反應性的差異支持了作者所提出的共軛炔烴氫-烷基化過程的可行性。
作者預計使用共軛炔烴代替非共軛炔烴將影響氫-烷基化的幾個方面。例如,羰基誘導的炔極化有望促進炔基金屬物種(II)的形成,并促進限制翻轉的1,2-金屬酸鹽的遷移(III到IV)。作者主要擔心的是,共軛炔烴衍生的炔基金屬物種的親核性較低,可能會阻礙硼酸絡合物的形成。為此,作者制備了炔基銀5,并對其與烷基硼烷的反應進行了研究(Scheme 3c)。實驗結果表明反應生成了硼酸鹽絡合物,盡管它在反應混合物中的濃度低于與2的反應。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受初步化學計量實驗結果的鼓舞,作者利用先前報道的反應條件探索了丙炔酸甲酯的催化氫-烷基化(eq 1)。該反應可以以10%的收率和(4:1)的Z-選擇性得到了所需的氫-烷基化產物,且起始原料完全消耗了。此外,作者觀察到了β,γ-不飽和酯的E-和Z-異構體(產率8%)與低分子量低聚物的混合物。在對照實驗中,作者發現LiOt-Bu快速并完全消耗了丙炔酸酯,產生低分子量低聚物。因此作者得出的結論是,堿促進的炔烴低聚會抑制LiOt-Bu存在下的氫-烷基化反應。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隨后,作者使用丙炔酸甲酯7和烷基硼3作為模板底物氫-烷基化過程進行了探索,并對反應條件進行了優化(Table 1)。當使用7 (1.0 equiv), 3 (1.3 equiv), IPrAgCl (5 mol%), Na2CO3 (2.0 equiv), MeOH (1.2 equiv),在甲苯 (5 mL) 中,45 °C反應4 h,可以以92%的產率得到Z-選擇性產物1(entry 1)。值得注意的是,烷基硼酯不是可行的底物,可能是由于它們較低的路易斯酸性以及不能形成硼酸鹽絡合物所致(entry 16)。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在得到最優反應條件后,作者對此轉化的底物范圍進行了考察(Table 2)(Scheme 4)。實驗結果表明一系列不同的活化烯烴均可實現一級烷基硼烷的制備,如烯基硅烷(18)、苯乙烯(19)和共軛二烯(22)在反應中表現良好。一系列不同的官能團,如保護的醇(8)、烷基氯(9)、酯(10、21)、Boc保護的仲胺(11、16和20)、芳基溴(19)和各種含氮雜環化合物,如吡唑(15)、四唑(17)、哌啶(20)和哌嗪(11)均可兼容。此外,由1,1-二取代烯烴(23)制備的更具空間位阻的烷基硼烷也能很好地發揮作用。令人驚訝的是,仲烷基硼烷也可順利參與反應,得到了α-支鏈Z-Michael受體。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仲烷基硼烷在非共軛末端炔的氫-烷基化中不是可行的,這表明共軛炔烴具有獨特的反應性。接下來,作者探索了共軛炔烴的底物范圍。實驗結果表明包括炔基酯、炔基酰胺和炔基酮等均可兼容,以52-91%的產率得到相應的產物。值得注意的是,此轉化可實現克級規模合成,證明了此轉化的實用性。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總結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