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SocRev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是英國皇家化學會出版的一本頂尖期刊,發表高影響力、高權威性和高可讀性的綜述論文。從 1947 年創辦的前身 Quarterly Review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算起,ChemSocRev 在這 70 多年里發表了許多影響深遠的綜述論文,已經成長為化學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和認可度的期刊之一,同時在所有科技期刊中也長期穩居各種影響力指標排名的前列。
相較于全文性綜述,ChemSocRev 獨特的教學性綜述 (Tutorial Review) 同樣重要,這是因為教學性綜述的要求是讓其它領域的研究人員和新入行的研究生們也能讀懂,從而成為他們了解某個新領域的寶貴入門指引。為方便讀者,每一篇教學性綜述還會列出若干條學習重點。了解活性位點的電子結構對于設計高效催化劑至關重要,其中金屬中心的自旋狀態(d 電子自旋構型)近年來備受關注。在本篇綜述中,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徐梽川院士團隊全面解析了電催化劑中金屬中心的自旋態及其在電催化中的作用。
作為一篇教學綜述,文章從自旋狀態的基礎知識開始,包括經典理論、自旋態高低的區別,以及影響自旋態的內在因素。然后介紹了常用的表征技術和理論模擬方法,例如 XAS、ESR/EPR、穆譜和 DFT 計算等。接下來歸納了在各類反應中調控金屬中心自旋狀態在最新文獻中的實例。最后,討論了與自旋狀態研究相關的挑戰和潛在影響。


Spin states of metal centers in electrocatalysis
Yuwei Zhang (張羽葳), Qian Wu (吳倩), Justin Zhu Yeow Seow, Yingjie Jia, Xiao Ren* (任肖, 北京大學) and Zhichuan J. Xu* (徐梽川, 南洋理工大學)
Chem. Soc. Rev., 2024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39/D3CS00913K
Key Learning Points 學習要點
張羽葳
南洋理工大學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徐梽川教授課題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清潔能源轉化的電催化劑的設計。
吳倩
南洋理工大學
博士畢業于山東大學。目前在南洋理工大學擔任博士后研究員,合作導師為徐梽川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催化活性的內在機理的探索,和設計用于清潔能源轉化的高效電催化劑。
徐梽川
南洋理工大學
南洋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校長講席教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F任南洋理工大學海洋能源與可持續發展卓越中心 (MESD) 和先進催化科學技術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催化和相關材料領域。
當前能源供應嚴重依賴化石燃料燃燒,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威脅全球生態系統。并且化石燃料也是塑料、橡膠、潤滑劑等增值化學品的重要原料。因此,通過能源多樣化尋找減少社會對化石燃料整體依賴的方法對于確??沙掷m增長至關重要。電催化反應涉及許多可再生能源轉換和儲存過程。多樣的元素組成和不同分子結構是高效電催化劑設計面臨的主要挑戰。為了克服這些挑戰,從本質上研究電催化劑的性質對于理解催化行有著重要意義。目前人們在揭示電催化劑的電子結構與電催化性能的關系、電催化劑表面與反應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上都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反應物分子軌道與催化劑表面原子電子軌道間的相互作用尤其受到關注。解釋電子結構和催化性能關系的 Hammer 和 Norskov 的 d 帶中心理論和邵陽的 eg 電子占據理論的提出,證明了在電子水平上理解電催化的必要性,并吸引研究人員從更加基礎的角度深入探索。 近十年來,催化劑中 3d 過渡金屬中心的自旋態引起了不少關注。作為電子層面的調控因子,自旋態在基于 Cr、Mn、Fe、Co、Ni 等金屬的電催化劑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涉及析氧反應 (OER)、氧還原反應 (ORR)、氫析出反應 (HER)、二氧化碳還原反應 (CO?RR)、氮還原反應 (NRR)、硝酸鹽還原反應 (NO??RR) 和尿素氧化反應 (UOR)。中心金屬中的自旋態反映了金屬位點與中間體相互作用的能力,揭示了電催化的性能。 本篇綜述可以作為教程方便電催化相關研究者自學金屬中心自旋態發揮的重要作用,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自旋態的起源、表征方法、應用和前景。首先用三個經典理論介紹自旋態的性質,包括晶體場理論 (CFT)、分子軌道理論 (MOT) 和配體場理論 (LFT)。接著,介紹了通過實驗技術和理論模擬表征自旋態的方法,并討論了每種方法的優勢。隨后,列舉實例分析了自旋態在電催化反應中的具體作用,包括上面提到的一系列反應。最后,分析了自旋態相關電催化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本文為研究人員提供一個深入了解自旋態在電催化中作用的全局視野,希望電催化領域的專家學者都能在研究中考慮到自旋態的影響。

- 原文圖 1. 中心金屬自旋態的理論、實驗、模擬和表征
Basic principles
基本理論
自旋態圖解:(a) 五個 d 軌道 (b) 晶體場理論的d軌道晶體場分裂 (c) 研究中報道元素的自旋態
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MOT), crystal field theory (CFT), and ligand field theory (LFT)分子軌道理論(MOT)、晶體場理論(CFT)和配體場理論(LFT)
Low spin, intermediate spin, and high spin低自旋、中自旋和高自旋
Intrins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in states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XAS)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spectroscopyTemperature-dependent magnetizationModeling and calculations
- Examples of spin state studies in electrocatalysis
電催化中自旋態研究案例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其他反應
Distinguish the spin state of central metals in the active phase/surface from the bulk of electrocatalysts區分活性相/表面中心金屬的自旋態與電催化劑主體的自旋態Tracking of spin state evolution at active sites during electrocatalysis
Inclusion of the spin state in predictiv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在理論預測中納入自旋態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pin states in bulk and surface phases本體相和表面相中自旋態的差異
Increase i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catalysts due to changes in the spin states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 conditions, spin state, and electrocatalysis工況條件、自旋態和電催化之間的關系